展現“新魚米之鄉”的時代風貌

2020年08月08日07:02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新華時論 | 展現“新魚米之鄉”的時代風貌

  美麗鄉村是美麗江蘇的鮮明底色。以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和人美為內涵,創建讓城市更向往的美麗田園鄉村,展現“新魚米之鄉”的時代風貌,是美麗江蘇建設的應有之義。

  江蘇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一個繁體的“蘇”字是最好的演繹。這裡河湖眾多,水域遼闊,天然的水域資源不僅造就了豐饒的物產,也帶來了富足、安穩的日常生活。“一山二水七分田”,“水”是江蘇最鮮明的符號,隨著新時代新農人、新業態不斷涌現,傳統魚米之鄉正走向“新魚米之鄉”。

  何謂“新”?從生產方式看,過去是原始的水鄉農耕,今天農業生產的內涵及鄉村生產的重點發生了重大轉變,多功能農業和多元化鄉村漸成趨勢。從形態樣貌看,“魚米之鄉”停留在原始的山水稻田之美,而“新魚米之鄉”既包含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還包含鄉村特色建筑、精神風貌以及傳統文化。從發展目標看,“新魚米之鄉”是從實現相對溫飽,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邁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轉變。

  “新魚米之鄉”由“魚米之鄉”蛻變而來,“水韻江蘇”的樣貌仍在,發展的基因卻變了。回望江蘇鄉鎮發展之路,“耿車模式”“春到上塘”……這些改革創新和不懈探索組成了江蘇鄉村經濟發展的壯麗畫卷。當前,立足美麗江蘇建設實際,肩負“走在前列”的重任,“新魚米之鄉”將以更加鮮明的江蘇特色,成為鄉村振興的“江蘇樣板”。

  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供給質量和競爭力,是建設“新魚米之鄉”的“根”。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種糧”這個主業,隻有確保糧食供給,才能讓“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時,也要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品牌強農、結構優化升級上有所突破。近些年來,江蘇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城市農業、設施農業等更多新業態競相綻放,高郵鴨蛋、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等特色品牌帶來系列效應。今后,應在更大范圍挖掘資源、生態、文化的多元價值和多種功能,用好科技手段,強化數字思維,走綠色發展、創新發展之路。

  推進幸福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是建設“新魚米之鄉”的“本”。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南京市江寧區觀音殿村、昆山市朱浜村、溧陽市戴南村等一批特色鄉村重塑著鄉村魅力和吸引力。這也啟示我們,既要重視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注重時代感和現代性,還要關注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致力於為農村群眾提供更好的居住、交通和基礎設施條件。通過推動農危房改造、鄉村污水和垃圾整治以及“廁所革命”等一件件民生實事,讓人們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收獲田園雅趣。

  推進移風易俗,提升鄉村的精神風貌,是建設“新魚米之鄉”的“魂”。鄉村的精神風貌,影響著鄉風民風。一方面可以用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推動移風易俗,通過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營造核心價值觀宣傳的濃厚氛圍。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結合融入,把推動移風易俗與文明村鎮創建、文明家庭創建、志願服務活動、道德講堂建設結合,引導群眾在參與文明創建和各類道德實踐中改陋習、樹新風。推進移風易俗是一項系統工程,但持之以恆,必將讓好家風、新鄉風匯聚成“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風尚。

  “一水護田將綠繞,村前村后稻花香”。在建設“新魚米之鄉”的今天,鄉村必將再次成為人人向往的美麗家園。以綠色指數、發展指數、文明指數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也必將讓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讓人們的幸福感更強。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