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南京金陵村小區發生火災,造成三人不幸死亡。火災現場,一樓樓道內的電動自行車被燒毀,而火災具體原因,消防部門還在調查。8月9日,記者再次回訪了發生事故的小區,同時也走訪了部分老舊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帶來的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上午,記者來到南京金陵村小區,事發現場仍被警戒線隔離,消防部門仍在現場勘查。這個小區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樓棟外立面剛出新不久。發生火災的405號樓共有6層,黃色外牆被火熏出的黑色痕跡一直延伸到四樓,一樓外牆和旁邊兩戶居民家受損嚴重。事故發生后,當地社區立即開展入戶排查,制止居民違規拉線充電的行為。
小區居民告訴記者,小區建有集中的充電車庫。在距離失火居民樓約200米的地方,記者找到了這個車庫。在依牆而建的這個長條形建筑裡,有兩排車位,分別停放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其中一側,許多電動自行車正在充電。
南京金陵小區車庫管理人員說,按照次數充電收費不劃算,包月35塊錢,充24小時都可以。
對於這個有專人看護的車庫,一些居民並不買賬。 居民們認為,公共車棚面積小,每月35塊錢充電加保管費太貴。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飛線充電”、“樓道充電”等危險行為一直是治理重點,但剪斷飛線,治標不治本,還容易引發矛盾。
那麼,為讓居民實現“充電自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記者走訪了南京天山路小區,這個小區也是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兩年,隨著小區出新,車棚等設施也修葺一新,車棚內,自行車、電動車整齊停放,沿牆一側均加裝了充電裝置。居民停車的同時,即可享受便捷的充電服務。
天山路小區居民金先生說,家裡住得比較高,之前把電瓶拎上去充電也不方便,電瓶車要是晚上不充電,第二天也跑不了。以前隻能飛線充電,現在好多了,大家都在充電樁充電。
今年7月初,南京玄武門街道組織安監辦、社區網格員等入戶摸排居民需求,共梳理出符合安裝條件的6個社區共1240個充電樁。統一安裝的充電樁收費為1塊錢5至6小時,基本與在家充電費用持平,居民可直接掃碼支付或充值刷卡。
在鹽城、常州等地,老舊小區車棚改造也被納入小區環境整治出新的范疇,同時引入“智能充電樁”,以此消除“飛線”充電等安全隱患。
根據現行消防法以及公安部相關條例,居民飛線充電隻有在造成事故后,才能根據后果處罰和追究其法律責任。對於沒有造成后果的行為,隻有嚴格禁止的規定而沒有處罰措施,這也是管理上的空白,亟待完善。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鄭麗麗 徐授科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