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可在線問診、醫生可在線開方,部分醫院還實現了藥物快遞到家——去年8月,我省率先開通7家互聯網醫院。如今一年過去了,互聯網醫院運行情況如何?
網上看病,距離不再是個事兒
有了網絡醫院,再遠的距離也像近在咫尺。7月26日,一場跨越3000多公裡距離的網上會診在江蘇省中醫院緊張地進行:一端是青海共和縣中醫院,另一端是江蘇省中醫院呼吸科主任周賢梅和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峰。會診對象是位患有肺心病、肺氣腫、肺動脈高壓等多種疾病的57歲藏族同胞。由於病情復雜,當地診療水平有限,青海醫生請求江蘇同行給予支持,江蘇專家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江蘇省中醫院健康產業辦副主任常誠告訴記者,今年1-7月,該院互聯網醫院門診接診37753人次,日均就診約300人次。
“大夫,我上次產檢時血糖有點高,這次應注意些什麼?”“一要注意飲食,少量多餐﹔二要監測血糖波動情況,最好家裡備個血糖儀……”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網絡平台當天也在進行一場網上會診。據介紹,該院每周安排內科、婦科、皮膚科、兒科等科室的幾十位醫生“雲”上接診病人。
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是江蘇省首批運行的互聯網醫院之一。“經過一年發展,我們互聯網醫院平台共上線200余名醫生,線上服務總量近7000人次,平台總注冊用戶量超5萬人次。”該院互聯網醫院運營部副主任滕芸表示,未來醫院將結合物聯網、數聯網、5G、AI智能等技術,更好地為患者提供不見面服務。
互聯網醫院,今年底將增至百家
網上就診快捷、方便,減少人流聚集、不受時空限制、降低交叉感染風險、方便開展在線健康教育……這是互聯網醫院的最大優勢,也是未來智慧醫院的發展方向。據了解,江蘇互聯網醫院由去年8月最初獲批的7家,增至目前的80多家,今年底前計劃完成100家互聯網醫院建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省各互聯網醫院紛紛為群眾提供慢性病、常見病復診、藥品配送等服務,有效緩解了實體醫療機構疫情防控的壓力。今年1-5月,全省互聯網醫院共接診4.25萬人次,開具線上西藥處方2.02萬張,中藥處方1.237萬張。
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中醫院、中大醫院等,還通過互聯網醫院平台與英國、荷蘭、德國、瑞士、葡萄牙、美國、比利時等海外遠程連線,開展抗疫經驗交流、診療方案解讀研討,中外專家共同探討抗擊新冠肺炎的中醫藥防治方案等。而通過互聯網醫院搭建的遠程教育平台,也突破時空限制,解決了國內外學術交流難、海外學中醫難等問題。
網上診療,這些問題待破解
互聯網醫院作為一種新鮮事物,一切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尤其是最近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穩定,互聯網醫院在線診療量逐漸減少,有的醫院甚至呈斷崖式下降。滕芸告訴記者,主要是老年人互聯網復診參與度、體驗度不高,而慢病人群又以老年人為主,大部分老年人不擅長智能機使用,線上復診受限。此外,像驗血、B超、CT等大型檢查還必須到醫院來,線上不能解決。
還有一些深層次問題,也成為制約互聯網醫院發展的瓶頸。業內專家透露,各家醫院都有自己早年開發的“醫院信息系統”,信息標准不統一、互聯共享水平低﹔許多地方的醫保對線上診療政策不配套,患者線上診療費不予報銷或隻部分報銷,影響了醫患雙方的積極性。另外,互聯網醫療服務中患者身份確認很重要,醫院雖然要求患者線上就醫使用實名,但由於缺少制度的剛性約束,實際執行效果不太理想。據統計,江蘇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南京鼓樓醫院等實名就醫比率均在80%左右,其他醫院平均在50%-70%。雖然引入人臉識別驗証,但缺少統一的制度、技術及費用支持保障。
目前中小醫院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的持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水平不高,因為發展互聯網醫院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軟件開發至少要500萬-600萬元,同時還要有存儲設備、購買網絡流量等的投入,開支龐大,而這些投入完全由醫院自籌。
“一名醫生線上問診,一上午接診10人算是高效率了﹔而線下,有的一上午可以接診80至100個病人。”中大醫院信息中心史亞香說,網上診療,看起來是醫生與患者在網上“一對一”診療,其實背后要有龐大的技術支撐、軟硬件支撐。目前江蘇省“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試行價格規定,主任醫師線上門診診察費為35元/次,而線下服務收費每次50元-200元不等,線下與線上收費差距較大,互聯網醫療服務成本收益倒挂。
互聯網醫院線上就診還存在一些法律風險。業內人士表示,視頻、音頻問診畢竟與“面對面”診療有著很大區別,線下就診不僅要“望、聞、問、切”,更要觀其言察其行,綜合各種因素才能作出明確診斷,而線上就診不具備這些特征,一旦出現醫療糾紛責任判定比較困難。這些問題不解決,勢必影響互聯網醫院的進一步健康發展。(仲崇山 葉 真 王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