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經降低了寫作套路的可行性

2020年08月21日09: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高考已經降低了寫作套路的可行性

  從小學開始,“套路”就伴隨著大多數學生的寫作實踐,“冒雨送傘”的父親一個接著一個、“帶病做飯”的母親一茬接著一茬。即使到了高中,“套路”從簡單的情節變成了更華麗的辭藻堆砌和所謂的“五段三層法”“七段論”等。層出不窮的“作文寶典”,很少教人如何進行閱讀積累、生活觀察,充斥全篇的都是各種“萬能”結構和語料,仿佛作文是一道可以簡單套用公式的算術題。

  如果說高考作文晦澀難懂只是行文風格“不受人待見”,那麼把考場作文套路化則是徹頭徹尾的方向性偏差。比“讀不懂”更讓人難以接受的,則是通篇採用“作文套路”,生拉硬扯說一些正確的廢話。讀是讀得懂了,可僵硬死板,言之無物,透露出一股“八股文”氣息,倒不如不讀。

  作文套路化的風氣絕非“一日之功”,其背后是作文教學長期以來目的與手段的本末倒置。寫文章本應是個人抒發情感、闡明觀點的表達方式,名言警句、論述結構不過是方法和手段。而在學生套路性作文中,情感的真實和觀點的獨特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那些拿來即用、毫無個人思考可言的“作文套路”,反而成為學習重點。原因也很簡單,不過是它們易於掌握,並且有助於提高分數。

  在某知識分享平台的專欄中,有作者分享了大量“實用有效的神奇套路”,並稱“提高語文作文,在短時間內應該以發掘套路為主,而不是提高語文素養,因為等不起”,下方的評論留言中更是有眾多好評。

  好一個“等不起”,乍一聽還有幾分道理,考生在“決定人生”的高考中,自然是要花最少的時間拿到盡可能高的分數。但是,如果一開始就以此為導向,甚至以套路為“綱”,作文的全部意義都隻在於拿到一個不錯的分數,那麼被套路的究竟是作文,還是考生呢?

  歸根結底,用“套路”應付作文的實質就是“走捷徑”。一篇優秀作文需要真實的情感、獨立的思考和流暢的表達,這些無不建立在長年累月的閱讀、觀察和思考之上,但是,有了速成“套路”,一切努力好像都可以省略,直達“高分”彼岸,美其名曰“提高學習效率”。

  古往今來的無數經驗告訴我們,但凡是“捷徑”,多少都會有其陷阱。套路作文或許可以應付得了當下的考試,卻彌補不了思想的缺失,真正的作文訓練要讓學生的精神得到成長,感情變得豐富厚實,而不是把所有功夫都放在套路上。以時間不夠、等不起為理由鑽研作文套路,才是真正在浪費時間。

  另一方面,在高考作文題目緊跟時代、不斷創新的背景之下,這種套路恐怕也不能一直“香”下去了。拿今年高考作文題目來說,無論是全國Ⅰ卷涉及的歷史人物評說,全國Ⅲ卷的“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還是全國新高考Ⅰ卷的“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等等,都在考察學生對自我、他人與社會的深度思考,檢驗學生能不能從多元、辯証的角度看問題,而這些都是“套路”所不能給予的。可見,高考作文靈活創新的出題導向,已經大大降低了“寫作套路”的可行性。

  魯迅先生曾在《作文的秘訣》中,毫不留情地指斥所謂的“作文秘訣”,“若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寫作套路”可謂與魯迅的“秘訣”背道而馳。到頭來,把“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挂在嘴邊的擁躉,無意中可能自己也中了以“套路”為噱頭的謀利者的套路。 (何小凡)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