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如山!寫在雪域高原的江蘇援藏“答卷”

2020年08月30日08:07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使命如山!寫在雪域高原的江蘇援藏“答卷”

  5年時光,說短不短,說長不長。

  如果把援藏工作放在西藏大地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正是民族一家親、山河一片壯麗的美麗畫卷。

  “治國先治邊、治邊先穩藏。”2015年8月,中央召開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黨的治藏方略“六個必須”,以及“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等西藏工作重要原則。

  時隔5年,又到了各地密集交援藏“答卷”的時候。

  對口援助拉薩市,是中央交給江蘇的政治任務和光榮使命。5年過去了,這份“考卷”江蘇答得如何?

  從拉薩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廠房、新園區中, 從當地百姓一張張滿懷幸福的笑臉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舉全省之力——

  從川藏公路進藏,翻過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一路暢通,拉薩在望。

  對於江蘇援藏工作來說,翻過米拉山口,深入高原,只是一切的開始。

  追夢的人,注定要走得更遠。

  缺氧,但不缺精神。堅決扛起對口援助拉薩的重大政治責任,江蘇用最硬核的表現書寫真情“答卷”——

  在江蘇精准扶貧的幫扶下,目前拉薩市的墨竹工卡縣、林周縣、曲水縣、達孜區,通過西藏自治區、國務院驗收,全部提前實現脫貧摘帽!

  “改變藏區面貌根本靠教育”,“十三五”以來,經過持續建設和先后4批277人次援藏教師的接續努力,江蘇教育援藏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體系、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完整類型的全覆蓋,為更多高原孩子揚起希望的風帆。

  把醫療衛生事業作為援藏扶貧的重要內容,江蘇從醫院管理、醫療技術、人才保障等方面給予幫扶,目前受援四縣區人民醫院中,1家創成“二甲醫院”,3家創成“二乙醫院”……

  缺什麼,就把最好的給你。

  在江蘇援藏的引領下,魚躍制氧、雪鷹航空等一批江蘇優質企業帶著上億元資金扎根雪域高原,投資興業,填補了當地產業空白。

  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拉薩江蘇實驗幼兒園等一批江蘇援建的學校,不僅硬件建設一流,還將江蘇優秀的師資和先進的教育理念“移植”過來。得益於硬件軟件的雙一流,拉薩實驗中學中考成績連續三年位居拉薩第一,被譽為“家門口的內地西藏班”。

  這是江蘇人的實在,亦是江蘇人的格局和擔當。

  “對口支援拉薩是中央交給江蘇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江蘇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2018年12月10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看望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時提出,在兩省區共同努力下,拉薩的發展與江蘇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對口合作中結下了親戚般的深厚感情。

  他提出,要以更加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更大的工作力度高質量推進援藏各項工作,齊心協力、攜手奮進,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西藏發展穩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走在全國前列,這是“優等生”江蘇對於自身的一貫要求,援藏同樣不例外。

  推動江蘇對口援藏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政隆在江蘇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暨對口支援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大精准扶貧力度,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加強產業援藏,增強發展“造血”功能﹔強化人才援藏,提供智力支持﹔全方位深化合作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批批江蘇援藏干部離開家人和故土,與西藏黨員干部一道,在雪域高原上接續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說:我們不是孤軍奮戰,我們的背后是8000多萬江蘇兒女。

  集全省之智——

  援藏,光有八方支援的慷慨和決心遠遠不夠,還要有攜手發展的胸懷和智慧。

  小康路上,江蘇始終與拉薩攜手同行。

  “十三五”以來,江蘇將援藏項目和各方資源向基層民生傾斜、向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

  如何讓援藏資金實現精准“滴灌”,助力拉薩打贏脫貧攻堅戰?

  把發展符合拉薩自然條件、有利於貧困群眾就業增收的特色產業放到突出位置,成為江蘇援藏精准扶貧的一大亮點。

  就拿牦牛產業來說,盡管牦牛養殖在西藏已有上千年歷史,但至今西藏尚未形成一套科學的牦牛飼養標准體系,基本“靠天養”。

  實際上,養殖水平低、產業鏈規模小、附加值少,是不少西藏特色產業的共性問題。

  結合受援縣區資源稟賦、扶持政策等比較優勢,江蘇在牦牛繁育、藏雞養殖、奶(肉)牛養殖等西藏特色產業上精准發力,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推動林周牦牛產業提檔升級,江蘇大手筆投資1.5億元建設格桑塘現代農牧產業示范園,努力打造全產業鏈條牦牛產業,為全區牦牛產業發展闖出一條可持續可復制發展新路子。

  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來到西藏,不僅帶來了扶貧開發的項目、資金和技術,也帶來了經濟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

  從園區經濟高度發達的江蘇遠道而來,援藏干部們深知,產業園區是加速產業培育、促進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

  他們把對口援建拉薩的8個功能園區作為產業援藏的主陣地,在促進園區發展提質增效、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上集中發力,創造10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28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因地制宜地培育產業、發展園區經濟,江蘇援藏的意圖顯而易見——要從“輸血”變“造血”,激發當地發展的內生動力。

  清晨,曲水縣才納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玫瑰園內,50歲的才納鄉吉祥四季村村民卓嘎熟練地摘下色澤鮮艷、沾著露水的玫瑰花花瓣,小心翼翼地放進採摘袋。

  園區建成前,卓嘎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靠種青稞每年收入僅1萬多元。如今,像卓嘎這樣的農牧民在園區內被稱為“新型農民”,每年不僅可以拿到每畝地1400多元的土地流轉費,還能通過家門口就業獲得4萬多元的穩定收入。

  這個全藏區唯一的“國字號”現代農業示范區,正是江蘇產業援藏結出的碩果之一。目前年產值突破13億元,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十三五”以來,累計帶動396戶1800多名農牧民脫貧。

  在拉薩,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像卓嘎一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用勤勞的雙手和火熱的心靈,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和美好。

  傾全省之情——

  江蘇援藏,就是要援到藏族百姓的心裡。

  初為人母的央瑪不會忘記,7月初在達孜區人民醫院剖宮產時大出血,險些丟了性命,是來自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援藏醫生馬金春及時趕到,將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當雄縣寧中鄉的藏族姑娘堅熱益西不會忘記,得益於江蘇省政府的援藏項目——雪鷹航空飛行員培訓計劃,自己成為西藏首批直升機飛行員,每月工資過萬元,不僅幫助家庭擺脫了貧困,也圓了兒時以來的“飛行夢”。

  雙目失明的尼瑪也不會忘記,江蘇援藏投資5000萬元實施的供暖建設項目,讓她和曲水縣養老院180多名特困老人第一次住上了供暖、供氧“雙供”的房間。

  ……

  一張張熱情的笑臉、一聲聲衷心的感謝、一個個忙碌的聲音,勾畫出這片高原熱土上最美的畫面。

  在雪域高原,這樣令人動容的江蘇援藏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從這本厚重的援藏故事集中,我們不僅可以窺見拉薩近年來日新月異的改革發展歷程,也可以讀出一批批江蘇援藏人的奔跑和努力。

  援藏苦不苦?那是真苦:必須克服生理上的高原反應,還要嘗盡與親人遠隔數千公裡的相思。但與江蘇援藏人的攀談中,相較於援藏的“苦”,“瞭望君”聽到更多的是真情與責任。

  高郵市第二中學政治老師袁良萍已經是第三次參與援藏的“老人”。這個臉上已泛起高原紅的江蘇姑娘笑著告訴“瞭望君”,第一次援藏是被雪域高原的神秘所吸引,后兩次則完全是被藏族學生“忽悠”來的。“一回去,這兒的學生就寫信來說很想我,希望我再回來,我也放不下他們。”

  她欣喜地發現,在給學生上課或是與學生交談時,越來越多的學生們的眼睛裡“閃著光”。“他們是西藏未來的主人,我希望孩子們未來能夠帶著知識、帶著理想、帶著讓西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景建設西藏。”袁良萍動情地說。

  一批批江蘇援藏隊伍用實際行動,把“援藏”這個神聖的名詞,注解出幸福與感動、溫暖與責任、震撼與跨越的豐富內涵。

  而援藏,並不是單向的給予。

  很多援藏干部說,從藏族兄弟身上,他們學到了質朴、豁達、堅韌。在廣闊的高原歷練3年,胸懷、視野為之一寬。

  援藏工作就像一座橋梁,把江蘇與西藏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兩地情誼日益深厚,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隨著江蘇與當地干部群眾的交流交往增加,經濟社會發展上取長補短,從單向援助走向互利共贏……對口援藏的領域還在拓寬,內涵在豐富,質量在提升。

  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江蘇仍將以這跨越山海的深情,將援藏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裡。

  撰稿 新華日報記者 顧敏

  圖片 顧敏 受訪者提供

(責編:張妍、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