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你會在孩子房間安裝攝像頭當“監工”嗎?
近日,一位母親通過攝像頭監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並隔空喊話,引發網絡熱議。無獨有偶,一名14歲男孩報警稱父親在房間安裝攝像頭監視自己,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又再次將話題點燃。
其實,父母安裝攝像頭監控孩子的行為,比比皆是。不少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很有效,也有家長認為實屬無奈之舉,而孩子們則認為這樣的溝通方法讓他們感到不適。調查發現,約九成孩子反對被攝像頭盯著做作業,認為“沒自由”“很壓抑”“就是不相信我能好好做作業”。對此,律師也明確表示涉嫌侵犯隱私,更破壞了親子關系。
首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報警的男孩每天熬夜打游戲,在外面做生意的父母不希望孩子如此墮落,出於無奈才要裝攝像頭進行監視,這樣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只是,這種做法的效果非常有限,不僅沒能防止孩子沉迷,反而“成功”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新聞視頻中,父親質問孩子的一段話非常耐人尋味:“我監控監視你什麼了?我是你什麼人?你有多少隱私?我不可以監視你?”孩子沉迷游戲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父親的這一系列反問所折射的教育理念,或許才是隱藏於深處的關鍵點。
透過這一連串的質問,我們看到,在這位父親眼中,兒子只是父母的一部分,就像一件“私有物品”,並不具有“有別於我的、獨屬於你自己的”屬性。這位父親的教育理念,顯然無法與孩子同頻共振,因為,他們是“上下級”的關系,少了獨立個體對話的前提。防止孩子沉迷游戲,父母應該與孩子平等對坐,心平氣和地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退一步講,至少應該先征得孩子同意,再裝攝像頭也不遲。“老子管兒子天經地義”的姿態,隻會適得其反。
安裝攝像頭監控孩子,這樣的“為你好”是一種失策。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附屬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被尊重和理解,需要被信任和支持。所有的“自我”,都是建立在“有自己的小秘密”的前提之下,一個人沒有隱私,就少了自我凝聚的核心。尊重孩子的隱私,對孩子相信、鼓勵、包容、積極引導,才是最好的教育。借助外在的監控手段,或許管得了孩子一時的行為,但管不了孩子的內心。沒有“內驅力”的孩子一旦逃離了父母的控制,很可能會變本加厲地“補償”自己失去的“快樂”。一旦落到這種地步,追悔莫及。
可憐天下父母心。愛孩子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藝術。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是學步的規律,也是教育的規律。英國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說,孩子的任何生理現象,如果你嚴重地管制他,都是一種虐待。養育孩子,更穩固的機制是“自律自制”,而不是“他律他制”。控制與反控制的親子關系,是權力,不是愛。懂得放手,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價值觀,讓孩子練就搏擊風雨的能力和生存技能,這樣的愛是健康的,眼光更長遠的。當然,有些孩子確實需要嚴加管教才能成才,但“嚴管”的底色是溫暖的愛,而不是冰冷的攝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