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安“舅舅”:最親的親人支教小涼山

2020年09月02日14:43  來源:南通日報
 
原標題:海安“舅舅”,最親的親人支教小涼山

9月1日,低風險地區常態化開學第一天。

彝族新生盧磊進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學習﹔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石保祿開啟了新一學年的教學。

盧磊和石保祿都畢業於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寧海中學。盧磊是今年以麗江第一名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石保祿是寧蒗第一位博士。他們說:“感謝堅持支教的海安‘舅舅’,他們是我們最親的親人!”

跨越千裡的東西牽手

寧蒗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部,俗稱“小涼山”。寧蒗12個民族素有尊師重教傳統。但由於歷史和人才等原因,上世紀80年代,教育成果與群眾期望有較大差距。

當時,在基礎教育領域,“全國看江蘇,江蘇看南通”的說法流傳較廣。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時任寧蒗縣委書記阿蘇大嶺慕名來通,向海安縣(今海安市)提出,在寧蒗建設一所中學,引進海安教師,全面負責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海安給予大力支持,兩地簽署教育合作協定書,決定創辦寧海中學,開啟“引進建制群體,保持集中優勢,發揮整體效應”的“寧海模式”。

1988年8月,首批35名支教教師抵達寧蒗時,學校還只是稻田中的一幢未完工教學樓、兩排簡易木板房和正在施工的教工宿舍。高原反應、泥石流、缺乏飲用水……

艱苦的條件沒有令海安老師們退縮,當地孩子的學習狀況卻令他們震驚。在開學摸底考試中,初二、初三4個班語文人均46分,數學22分,英語28分。初一新生的數學基礎還達不到海安四年級小學生的水平,不少人連四則混合運算都不會。

支教領隊兼校長梅德潤從管理入手,制定出台嚴格的規章制度,推行年級組長管理制、教師崗位目標責任制、骨干教師把關制。班主任和各任課老師帶頭執行。

為了迅速融入課堂,海安老師集中學習觀摩寧蒗當地名師的課,結合自己的教法,摸索適合當地學生的教學方式。英語情感啟發式教學、語文四步教學法、數學分層教學法、化學速戰速決法……老師們各顯神通,高招迭出,寧海中學教學質量迅速提升。

豐收的時刻來得很突然。1989年中考,兩個畢業班88名學生中,22人考取昆明、麗江等地中專,26人考進縣內外重點高中。人均考分、升學率在寧蒗各校名列前茅。語文、數學、政治學科最高分全在寧海中學。全縣沸騰了,政府給每位老師送來大紅花,鄉親們帶著煮好的雞湯,手捧“蘇理瑪”酒,來到教師宿舍。很多畢業生激動得哭腫了眼睛。

播種希望的海安“舅舅”

寧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聯鴻是首批海安支教老師的學生。他深情地回憶說:“是一批批海安老師走進大山,給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當地同胞將海安老師稱為舅舅。阿蘇大嶺在全縣大會上說:“海安老師是我們寧蒗12個民族的親人,是我們孩子的舅舅,是我們各族人民的舅舅!”

在當地,“舅舅”這個稱謂了不得。按照少數民族“舅掌禮儀母掌財”的傳統,舅舅幫助姐妹撫養兒女,承擔家庭中的重活累活,是最親的親人,“受到姐妹之兒女的敬畏和尊重”。

海安“舅舅”,既是情感的升華,也是文化的融合。

1990年,時任雲南省委書記普朝柱親自探訪了寧海中學,他盛贊這一教育扶貧的創舉,動情地對海安老師說:“雲南的教育史冊上要寫上你們的名字,小涼山各族人民不會忘記漢族老師的功勞!”

青藍工程的裂變效應

1993年8月,第二輪61名海安支教老師來到寧蒗。除了擴大寧海中學的辦學成果,他們還接管了寧蒗民族中學高中部的教學工作。此后連續8年,寧蒗民族中學雄踞麗江高考升學率榜單第一。

支教的海安老師總會離開,留下一批不走的“海安老師”才是長久之計。帶著這個念頭,海安老師提交了開展“青藍工程”的方案。此后,海安老師與本地老師對口結成幫扶小組,指導他們寫教案、備課,提升業務水平。如今,“青藍工程”已培養出350多位優秀的本地教師,他們成為當地基礎教育的骨干力量。

2020年高考,第十輪“海安班”再創佳績,全班44人參加考試,1人成績超過700分,29人超過600分,全班平均分達616.6分,一本上線率達98%。

寒來暑往,春華秋實。32年來,海安老師為寧蒗培養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大學、中專生1萬多名,為建設小涼山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現在,寧蒗縣的7000多名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裡,近一半是海安老師的學生。

篳路藍縷,玉汝於成。海安老師扎根大山、獻身事業的事跡引發“裂變效應”,催生了寧蒗教育乃至社會各方面的深層次改革,沉睡千年的瀘沽湖激起了陣陣漣漪。當地各行各業喊出了“向海安老師學習,為家鄉寧蒗奉獻”的口號。他們有的推進改革,改變落后面貌﹔有的開展競爭,營造干事創業氛圍﹔當地教師組成突擊隊,立誓帶好畢業班,趕超海安班……教育的飛速發展,促進了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帶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寧蒗全縣財政收入從1988年的696萬元到2019年的3.1億元,增長了45倍﹔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長了98倍。

手挽著手,肩並著肩。32年來,寧蒗人民與海安老師共同奮斗。教育發展蓄積和激發出的開放意識、發展意識已經成為寧蒗經濟社會前進的加速器,寧蒗各族人民正大步流星,奔跑在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上。(沈樑 郭亮)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