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膚上布滿風吹日晒的痕跡,在寬鬆的打撈服映襯下,殷國忠整個人顯得十分精瘦。昨天中午,在無錫市新安太湖藍藻打撈隊,記者見到了上岸漁民殷國忠。繼今年1月1日起太湖無錫水域所涉2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行常年禁捕后,年內整個太湖也要全面退捕。無錫地區共有2424名漁民和殷國忠一樣,需要另謀生計。
“漁船上的日子,總是戰戰兢兢的”,跟著殷國忠來到太湖邊上,隻見一塊狹窄的木板連接著河岸和漁船,從一方狹小的空間通向廣闊平實的土地,這塊木板架起的是漁民風雨不定的過去和安穩踏實的未來。
殷國忠還記得,小時候和家人一起擠在一艘八九米長、一米多寬的小木船上的日子,烈日難擋,暴雨無遮,狂風曾把船上的木板掀走。而漁船上的人,大都患有風濕性關節炎,隨著天氣發作,伴隨一生。
隨著社會發展,漁民依靠小型的捕撈工具逐漸無法維持一家子的生活,人到中年的殷國忠也不得不考慮另謀生計,但苦於學識不夠,又沒有特殊技能,四處碰壁。恰逢新安街道成立太湖藍藻打撈隊,給他帶來了一線希望。作為老漁民,殷國忠在漁船上見識過疾風驟雨的大場面,回到岸邊從事藍藻打撈也算駕輕就熟。說起在打撈隊的工作,殷國忠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以前打魚是沒日沒夜、起早貪黑地忙活,老來總算得了個安穩。”
殷國忠在太湖藍藻打撈隊的同事大多是當地漁民轉業,念完小學后就上了船,很難在岸上找到工作。比他們年輕的,則更傾向於去工廠上班,隨著多年經驗積累,上岸后的收入早已超過了捕魚所得。“叫他們回船上都不會願意了。”
14歲跟隨父輩入行,到今天與這門大半輩子都賴以謀生的手藝告別,殷國忠直言,比起遺憾,更多的是慶幸。他欣慰地告訴記者,他的女兒現在在銀行工作,“即便沒有退捕政策,也不准備讓下一代繼續子承父業了。”
截至目前,全市人社部門已完成了2000多名漁民就業狀況、參保情況的摸底調查。下階段,將制定有針對性的轉產轉業安置方案,根據退捕漁民的就業願望及服務需求實行專人挂鉤、分類施策、精准幫扶,確保年底前退捕漁民就業安置率和社保覆蓋率90%以上。
“未就業退捕漁民人員年紀普遍較大,除捕魚、輪機等技能外,其他職業技能偏低”,市勞動就業管理中心公共就業服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漁民實際情況,政府相關部門將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退捕漁民按程序開展定向招聘,籌建專門的護漁隊,安排漁民發揮所長,從事長江漁業資源保護工作。
上岸
專人挂鉤 精准幫扶
位於太湖沿岸的濱湖區蠡園街道漁港社區有著豐富的漁文化底蘊,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是著名的漁業之鄉。在經歷漁業政策改革、鄉鎮企業發展及生活方式轉變之后,這裡的許多漁民都已經陸續上岸。
“我們這輩仍在船上靠打魚為生的,已經寥寥無幾”,漁港社區兩委委員龔磊是上世紀80年代生人,屬於標准的“漁四代”。他介紹,最早的時候,漁港鄉3000多人中,漁業捕撈者、農業生產者、漁業養殖者、工業企業工作者各佔四分之一。彼時,大量漁民從蘇州跟隨大型船隻而來,他的祖輩也在其中,還有沿太湖和內湖的漁民聚集於此,這些人的后代組成了后來的漁港鄉,也就是今天的漁港社區。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地方上開始給漁民劃分宅基地,漁民才算結束了漂泊,一隻腳踏回岸上,逐漸實現安家落戶。龔磊告訴記者,到他那一代,已經不像父輩那樣以船為家,隻有偶爾上船玩耍的零星記憶。
2003年,無錫實行退漁還林政策,漁港社區積極配合。2008年,考慮到漁業生產作業的特殊性,蠡園街道出台了退捕政策,引導年滿60歲的漁民終止捕撈,上岸養老﹔對於不滿60歲的漁民,則以漁船收購、漁民返租的形式,實現漁船的“提檔減量”,規范漁業生產,提升作業安全性。300多戶漁民中,有150多戶完成退捕,成為無錫最早的一批集中退捕漁民。
龔磊介紹,去年底,街道對無証捕撈船隻進行了集中整治,查處了100多條無証漁船,今年初,又有19戶漁民自願退捕。截至目前,整個社區還有35戶擁有捕撈証的漁民,9月30日全面禁捕之后,將把捕撈証全部收回。同時,對最后這批漁民進行建檔立卡,就業幫扶。
9月2日中午,記者在漁港社區見到了79歲的上岸漁民夏金大。雖然早已滿頭白發,但從17歲就開始了捕魚的他,說起船上生活依舊頭頭是道。
1976年,夏金大上岸工作,他是大隊裡較早上岸的一批漁民,半年后,他將妻子和3個孩子也接到了岸上。“再也不用擔心大風大雨了,每天隻要認認真真工作就行”,對於岸上的生活,夏金大最大的感受是安穩,上岸后,他將3個孩子送進學校讀書,再也沒有回到湖上。如今,早已退休的夏金大,每天或是和老友小聚閑聊,或是參加社區活動,老年生活過得很是暢意舒心。
傳承
“漁民故事”延續漁文化
隨著《關於全面推進我市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的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漁民們或將完全離開漁船,而傳統的捕撈技藝、漁網編織、漁歌漁謠等漁文化也可能面臨無人傳承的窘境。對此,有著悠久捕魚歷史的漁港社區也在不斷探索漁文化的保護和發揚之路。
記者看到,在漁港社區公眾號內,已經發布了巧手“織漁網”文化共傳承、老少共樂繪畫活動、紅色志願服務等多項活動的反饋。照片中,老漁民們喜上眉梢,與青春洋溢的少年共享天倫之樂。漁港社區副主任萬是佳介紹,為了滿足老漁民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並延續本地傳統漁文化,社區今年7月份開始,聯合江南大學法學院師生組織設立了“薪火相傳”漁港老年漁民精神養老服務項目。
“老漁民們大半輩子都生活在漁船上,大多不識字,甚至沒握過筆,精神生活比較匱乏”,萬是佳告訴記者,以往有活動喊老漁民們參加,不少人會含蓄地拒絕,但如今,已經有60多位老漁民加入了社區志願者的隊伍。同時,漁港社區還組織了一支由漁民后代組成的愛心車隊,專門為社區裡需要服務的三無老人、低保老人,出行不便的老人等提供志願服務。
“漁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傳承性的農業文化,承載的不僅是漁民獨特的生活習俗,更是富有生命力的精神財富”,萬是佳表示,在禁漁退捕的將來,漁港社區也將努力做好漁民的幫扶服務,同時借漁民之力講好“漁民故事”,將傳統漁文化“種”入百姓“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