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幾代村民接力守護 為新四軍烈士“安家”

2020年09月04日09:14  來源:南報網
 
原標題:溧水幾代村民接力守護 為新四軍無名烈士“安家”

  溧水幾代村民接力守護,黨史專家多方尋訪

  為新四軍無名烈士“安家”

  溧水中山烈士陵園專為無名烈士所設新墓區,庄嚴肅穆。南報融媒體記者 胡英華攝

  9月2日,溧水區晶橋鎮楓香嶺村東流自然村57歲的村民吳和平來到村西頭的無名烈士墓前打掃落葉。2016年以來,他幾乎每個月都要到這裡來打掃一遍。他說,大家都知道他們是抗戰中犧牲的英雄,全村一代接著一代為他們守墳。

  近年來,溧水區委黨史辦開展無名烈士墓尋訪,通過實地調查和史料查詢,為散落在鄉野中的無名烈士墳墓定“身份”,為他們立碑,告慰英烈。

  數百先烈抗戰期間犧牲在溧水戰場

  位於溧水中山水庫畔的中山烈士陵園內鬆柏蒼翠,在陵園東側新墓區,黑色的壁照上寫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庄嚴肅穆。

  “先烈們犧牲后,簡單埋葬,有的連棺材都沒有,但村民們代代接力守護著他們。”溧水區委黨史辦主任高明芳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約有五六百人(不包括慘遭殺害的群眾和難以統計在戰斗中犧牲的無名先烈)犧牲在溧水的戰場中,他們主要葬在今天的白馬、晶橋、和鳳等鎮街。

  三代人為烈士守墳73年

  白馬鎮白馬村大塘自然村村民張家勝家三代人看守烈士墳墓73年。張家勝介紹,這裡葬的是1945年張家崗戰斗中犧牲的一支隊特務營營長庄子中、教導員須壯。

  現有黨史資料記載,張家崗戰斗發生在1945年8月14—15日,是新四軍在溧水組織的一場規模較大的抗日戰斗。8月15日,張家崗戰斗已近尾聲,抗日游擊小組組長張太良帶領的抗日游擊小組從戰場上抬回英勇犧牲的特務營副教導員須壯(武進人)的遺體和身負重傷的庄子中營長(馬來西亞回國抗日華僑),庄營長剛抬進村不久也光榮犧牲了,跟隨他們進村的還有營部的通信員。張太良就是張家勝的大伯。

  高明芳說,經走訪調查,最后認定確為須壯和庄子中的墳墓。

  2018年8月15日,溧水區舉行張家崗戰斗犧牲烈士遷葬儀式和悼念活動,張家勝和村民們按照當地風俗,為烈士們舉行了簡短的遷葬活動。他說。“一家三代看守烈士墳墓,送烈士們遷入中山烈士陵園,讓先烈們有個好歸宿。”

  全村幾代接力守墳,集體要求留下無名烈士墓

  截至目前,溧水區委黨史辦一共完成10處無名烈士墳墓尋訪,共認定29座新四軍烈士墓,其中,有7座已搬遷至中山烈士陵園,另外21座分別位於東流自然村和晶橋鎮孔家村甘戴自然村。

  盡管溧水區委黨史辦已出具位於東流村的10座墳是新四軍無名烈士墳的認定意見,但村裡老百姓一致不同意將烈士遷走。甘戴自然村西塘凹也有11座烈士墳。高明芳介紹,有了認定書,這處11座烈士墳可以搬遷至中山烈士陵園,但村民集體要求不遷走烈士墳,希望政府把烈士墳地整修一下,把通往烈士墳地的路修好,立碑后以教育子孫后代。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