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樓區:老舊小區加速告別“空中飛線”

2020年09月08日10:1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老舊小區加速告別“空中飛線”

7月31日,中央門街道新門口社區志願者向居民介紹智能充電樁的使用方法。

現有居民小區1202處,39.1萬戶居民家庭,電動自行車實際保有量30萬輛以上,這是南京中心城區鼓樓的民生基本盤。老舊小區多,充電設備少,群眾選擇飛線充電,雖知背后風險,但往往不得已而為之。時間一長,便成了習慣。

如何讓這30萬輛電動自行車放心充電?成為擺在鼓樓區面前的一道治理難題。

悠悠萬事,民生為要。今年7月,鼓樓區拉開了全區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的序幕。經過日夜奮戰,目前已累計新增具備自動斷電、故障報警等功能的電動自行車智能充電插口4.4萬處,實有智能充電插口數量已超過7萬處,充電插口與電動車實有數配比超過23.33%,高於消防要求的20%裝機率。鼓樓,正加速告別“飛線時代”。

電樁進棚,電線不再“飛”

9月1日上午,小雨淅瀝,記者來到水佐崗60—1號小區時,居民吉萍剛給電動車充上電。插口就安裝在自家車棚裡,到了設定時間自動斷電,下雨也不用擔心電線短路,她很滿意。一眼望去,100多米的車棚干淨整潔,40余輛電動車就“藏”在各自“單間”裡默默充著電。

“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吉萍在這裡住了二十多年,深有感觸,“大家原先都從自家接線下來充電,最多時,幾十條‘飛線’從天而降,跟蜘蛛網一樣!”吉萍家住二樓,她也曾是飛線充電的一員。

仔細打量車棚,仍不難發現過去的痕跡,鐵皮上的圓洞、棚頂的架子,都是居民圍繞“飛線”展開的創造。電商平台上,專為飛線充電“量身定制”的超長電線廣受追捧。

鼓樓區是南京中心城區,人口密集,“飛線充電”現象的背后,是不少老舊小區配套不足、設備落后的深層矛盾。整治“飛線”絕非“一剪了之”,而是要給居民找到安全可靠的充電區域。

考慮到小區老年人居多,電動車保有量較少,居民們通過議事會商議決定,直接在原有的車棚裡加裝充電插口。不到半個月,三台智能中控充電樁和34個插口被安進車棚,順利通電。

電動車失火事故頻發,除了因為飛線充電外,使用不合格或改裝電池也是重要原因。針對這一情況,三台中控充電樁均配備了預警功能,一旦監測到輸出功率超過800W,就會自動斷電。

智能充電設備的背后,一張更大的安全監測網正在織就。南京市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馮隆基告訴記者,目前供電部門正收集整合所有智能充電設備的日常數據,從而追蹤充電樁的使用頻率,哪些用過哪些沒用哪些少用,並將情況匯總給有關部門,便於進一步調整和管理。今年8月,鼓樓區共計安裝配套電能表近1000套,覆蓋安全插座3萬套,安裝進度和覆蓋率在南京全市領先。

激勵引導,充電樁並非“一裝了之”

8月31日下午,記者在寶塔橋街道上元裡片區看到,樓與樓之間的小空地上,設有一處佔地二十余平方米的玻璃雨棚,裡面安裝了五個充電插座,有兩輛電動車正在充電。居民志願者左桂蘭負責小區日常巡邏。她表示,曾經從各家窗戶上垂下來的各種電線,如今已經看不到。“車棚能遮雨又能充電,大部分人都能自覺把車子推到這裡,我很少督促了。”

片區所在的依山郡社區書記邵培璐告訴記者,上元裡片區是開放式院落,共有11幢樓,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經歷過兩次出新,並在規劃時留出了一部分空地。“圍繞前期統計的130多輛電動車保有量,我們新建了6處帶有充電樁的車棚,還改造了原先的2處充電樁,共計提供了212個充電插口,遠大於充電需求。”為了不讓居民繞遠路,每處充電車棚都建在了居民樓前。

在每個插口蓋子的上方,都印有二維碼,居民使用手機掃碼支付后通電。充電樁則根據支付金額設定充電時間,到時自動斷電。一些老年人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充電樁公司還設置了刷卡模塊,居民手持實體卡同樣能完成充電。“充電樁一裝好,大家都很高興,以后不用私拉亂接了,我們也不再為了安全問題提心吊膽。”居民楊芳說。

充電樁也並非“一裝了之”。如何引導居民改變多年的飛線充電習慣,把車子推到新裝的充電插口前?在電價不存在比較優勢的情況下,依山郡社區探索外部激勵的方式。居民每次掃碼充電后,把手機截圖上傳到“鄰裡幫”APP后,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年底時能在社區慈善超市兌換相應物品。邵培璐認為,近期頻發的電動車失火事故,已經讓不少居民的安全意識得以提高,但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還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

合理布局,向“小區外”要空間

9月4日下午,記者跟隨湖南路街道雲南路社區書記盧建瑛來到北京西路二號新村的一排居民樓下,這裡有一處50余米長的開放式車棚,裝有10個充電插口,有的插口正在工作。“別看現在開放,過去也都是‘小單間’,上門磨了無數嘴皮子,才說服居民拆除隔斷。”盧建瑛說。

二號新村有400多戶居民和100多輛電動車,再加上地處城市中心,規劃較早,住宅樓密集,很難騰出地方新建充電樁。一個有效解決辦法是,充分利用存量資源,給現有的車棚裝上充電樁。

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是,二號新村的車棚大多為獨立“單間”,是居民早年間掏錢買來的,被當做私人財產使用,平日裡都上了鎖。而要實現充電效益的最大化,勢必要讓獨立車棚走向開放共享。

說服居民拆除隔斷,把車棚還給大眾,在盧建瑛看來,難,但很有必要。“解決眼前的充電問題的同時,還能改變大家的‘圈地’觀念,同住一個小區,互相都是命運共同體,安全大事少一個人配合都不行。”

入戶勸說、電話動員、張貼通知,在街道、社區、城管隊員的共同努力下,車棚裡的鐵皮正被一張張拆掉。二號新村的10個車棚,如今已有4個加裝了充電插口,共計40個插口對所有居民開放。

據統計,雲南路社區的電動車保有量大約在2000輛左右,2018年以來陸續安裝了700多個插口,目前插口存量有1000多個,早已滿足消防要求的20%裝機率。盧建瑛坦言,盡管總量夠,但區域分配不均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地方布點多了,插口閑置在那裡沒人用,有的地方則是插口不夠用,還要進一步調整分布。”

對於那些既沒有車棚也沒有多余空地的小區,盧建瑛正考慮“向外要空間”。她最近看上了西橋5號的一處閑置用房,如果清退,能騰出200多平方米的地方建設公共充電樁,配置40個插口。

而在寧海路街道祁佐巷,一處完全放置在公共區域的共享充電樁已經投用,它位於一個三角形的小型路口,設有10個插口,周圍皆是居民區,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緊張的充電需求。

目前,鼓樓全區電動車充電樁小區覆蓋率已接近90%。鼓樓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把充電樁建設作為當前重要民生工程、緊迫性事項來抓,搶進度搶時間,並以此為基礎大力推進飛線整治,強化電動車充電區域管理,讓中心城區盡快告別“飛線時代”。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