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慶祝教師節系列主題活動拉開大幕

2020年09月08日07:3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長大后,我也成了您!”

9月4-5日,省教育廳主辦的《“桃李芬芳”——2020年江蘇省慶祝教師節主題活動》在南京錄制。本次教師節活動集中展現了我省廣大教師助力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教育脫貧攻堅戰的精神風貌。記者在錄制現場,聆聽了一個個鮮活暖心的故事,感受到了江蘇教育工作者教育報國的初心和情懷。

矢志為國奉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風賀既是一名高校老師,也是一名抗疫戰士。2月22日,作為“移動式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車”研發團隊的主要成員,他驅車趕往武漢,緊急支援火神山醫院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工作。

每天早上8點多,王風賀和伙伴們就開始將醫療廢棄物從病房外運至焚燒車進行焚燒處置,這樣的工作一天要不斷重復干8到10個小時。在處理這些廢棄物時,隨時面臨著危險,王風賀也曾做過最壞的打算,“我去的理由隻有一個,因為我是一個高校教師,也是一名黨員,我應該給我的學生樹立榜樣,我們做的成果就是要用於國家的疫情防控,就是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找准教育扶貧這一關鍵點。去年5月,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一所有著5500人的學院,真切出現在人們面前。很少有人相信,短短三年,克州人就擁有了第一所自己的高職院校——克孜勒蘇職業技術學院。

這所學院的創辦人,是來自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的援疆干部丁莉東。丁莉東剛到學校,被看到的情景震撼了,“大冬天的早上,室外零下十幾度,學生們還在室外拿著書讀書。他們的條件太艱苦了,也太不容易了。”丁莉東說,“我當時就給自己立了一個‘軍令狀’,我要改善學校條件,要創辦克州第一所高職院校,這個目標不完成,我堅決不離開克州。”

目前,克孜勒蘇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從1000多人擴展到5000多人。“創建高職院校之后,學生從中職升到大專,滿足當地企事業單位需求,把江蘇職業教育的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引進到克州去,以我們最大的能量,讓這個學校辦得越來越好,讓他們也能接受優質的職業教育。”丁莉東充滿希望地說。

踐行行知教育,將青春留給鄉村田野

回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歷程,不得不提陶行知,他把自己當作了一張犁鏵,耕耘在當時中國平民教育那片荒蕪的土地上。1981年,年輕的楊瑞清追隨著陶行知先生“鄉村教育”的理想,來到偏僻的南京市江浦縣五裡小學,就此成為了一名普通鄉村教師。

不去城市回農村,放棄當官做教育,在年復一年中堅守,在有所成就時創新,在近40年的辦學道路上,楊瑞清不僅有著陶行知的韌勁與熱情,還在行知路上生發出新的智慧:“賞識教育”“聯合辦學”“行知教育實踐”等讓一所村小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他說:“行知教育是一個可以為教育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理論源泉、精神源泉的保障。我們會繼續努力,弘揚行知精神,培育時代新人,鄉村教育的未來會更好。”

還有更多的人,將沿著楊瑞清的路走下去,鹽城市濱海縣五汛鎮中心幼兒園教師陳金玲畢業於南京曉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是我省首批鄉村定向師范生中的一員。

“至今我還記得上初中時,遇到的一位英語老師。為了教好我們這些‘農村娃’,老師甚至放棄了去城裡學校執教的機會,他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和滿含笑意的眼神,在年少的我心裡埋下了一顆鄉村教育的種子。”陳金玲說,今年她畢業了,回到了家鄉濱海,成為了一名鄉村幼兒園老師,“我想驕傲地告訴您:長大后,我也成了您!”

創想璀璨未來,硬核科研力量挑戰不可能

今年,“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升空。如何在火星的極端氣候下完成遠距離通信,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主研發的信標裝置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信標裝置研發團隊,這是一個年輕的富有戰斗力的團隊,平均年齡不超過35歲。團隊“領頭雁”是學院副院長王寅。他坦言,整個信標裝置的研發時間是一年半,這個研發周期對於科研團隊來說“就是挑戰各種不可能,需要面對各種極端情況”。

王寅說,第一個就是要面臨著沖擊問題,信標裝置要求著陸器著陸過程中異常工況下高速著陸時也要能夠存活。可能會從空中掉下來,硬生生砸到地上,但要保証“活著”。“天問一號”著陸火星的過程要經歷4個減速階段,將探測器時速從2萬千米降低到0。這個過程中電磁信號是完全被屏蔽的,著陸器隻能憑自己本事奮戰,“在這個過程中信標裝置起到的作用意義重大,我們的機會隻有一次,一旦失敗就要再等兩年。”

經過一年半的科研攻關,信標裝置於今年4月正式交付。“研發過程中,團隊當中有一位科研人員的孩子出生了,對於大家來說,信標裝置的誕生也像是在孕育一個孩子,經歷了十月懷胎的辛苦,最終見証其呱呱落地。”王寅說,“現在這個‘孩子’遠在遙遠的太空,更是讓我們牽挂。”(王 拓)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