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地鐵裡有一名六年級小女孩獨自哭泣,原來女孩經常撒謊不寫作業,全職陪伴孩子讀書的母親一怒之下,在送孩子去輔導班的路上將其丟下,地鐵民警多次撥通女孩媽媽電話,她先是否認是女孩母親,后又表示不願來接,還對警方說:“我就想報警抓她,把她關起來清醒清醒。”最后,在警方反復勸說下,女孩母親才願意接孩子回家。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師節來臨之際,當我們慶祝教師節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家長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重要性與不可或缺性,從這則新聞來說,與其說家長將說謊的孩子丟棄了,不如說是“第一任老師”將愛與責任全都丟棄了。
父母對孩子教育有時候比學校裡的老師更為重要,更為關鍵。尤其是在今年疫情期間,孩子沒法去學校上學,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更多,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的耳濡目染,也構成了疫情期間特殊的家庭教育場景。孩子叛逆行為的發生,是不是父母有意無意中也存在撒謊和說話不算數的情況,父母是不是把更多的交流時間留給了刷手機?與其說讓未成年孩子在一個不可控的危險環境下反思,不如家長先冷靜下來反思反思自己。
為什麼不肯寫作業,為什麼要撒謊?好的家庭教育更應該去試圖了解與解決孩子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的問題,而不是去一味責備。全職陪讀的過程,應該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相互影響的正向過程﹔而不應成為責備孩子時的砝碼,更不能將其轉嫁為孩子成長的代價。
電話那頭充滿怨氣的母親,投射出的其實也是家長的焦慮——不寫作業,學業不精,辜負期待,力不從心。這種焦慮的背后其實是家長對教育的錯誤認知。良好的教育過程,不是把作業寫完,更不是上輔導班。教育不是應試,孩子更不是作業與考試的機器。
孩子的撒謊行為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與對家人的不信任感,這時候的家長作為“第一任老師”更需要有耐心,用愛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給他們更多的包容與空間,並試著去共同克服與解決,而不是選擇極端方式去教訓孩子。隻有正確的教育打開方式,才能培養一個健全心智的文明人,這個過程鋪滿著“第一任老師”的愛與責任,這是真正教育的過程,而這也是教師節送給孩子與教育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