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3.5萬支團隊70余萬大學生暑期投身“三下鄉”

2020年09月10日07:1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青春揮洒田野,足跡回答時代之問

緊跟時代砥礪前行,擔當責任奮發有為,經歷過疫情風雨的洗禮,這個暑假對青年大學生別具意義。如何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如何決戰脫貧攻堅,投身強國偉業?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奮力奪取雙勝利總體形勢下,江蘇3.5萬支團隊共70余萬名大學生走到祖國各地的基層一線,投身“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用腳步丈量田地,以實干書寫擔當,回答時代之問,譜出一曲與時代同呼吸的青春之歌。

聚焦價值引領,

青春之我投身強國偉業

這個暑假,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沙地鎮崗上村,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大四學生於文爽和小伙伴們走訪調研、實地測繪、資料收集,從早上7點常常忙到深夜。“調研發現,有些村鎮特色無法彰顯、產業發展遭遇瓶頸,我們用專業知識提供幫助。”於文爽所在的“鄉村振興研學營”團隊,依托南京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聚集建筑學、城鄉規劃、法律、經濟學、社會學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南京高淳、常州經開區、江西龍南等地,從專業視角為鄉村進行未來發展規劃,並依據規劃內容進行建筑改造設計、公共空間設計等,結合VR技術等方式深度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他們完成了6個村庄的規劃設計,7場面向當地政府的成果匯報,同時設計出1款AR游戲、3款文創產品以及預計實現雲養殖功能的“雲上芙蓉”手機APP,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與往年給社區提供志願服務不同,今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更注重“引智”注入社區,助力基層解決治理難題。殷巷社區是南京典型的“農民工社區”,在防疫工作的開展中,傳統的社區應急管理體制出現了不少問題。南航理學院的馬成偉和小伙伴們實地調研,發現該社區流動人口是常住人口的1.5-2.5倍。8月底前,大家以數學建模的方式做出社區網絡化管理模型,為社區“量身定制”了一套更科學的網絡化管理方案。

南京開啟“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怎麼設置垃圾分類投放點才最合適?南航“淬煉紅心”團隊聯系南航無人機航模團隊,給秦淮社區出了個“妙招”——利用無人機進行航拍,拍攝小區地圖,通過觀察測量,找到最合適的垃圾投放點。像這樣“高校引智服務社區”的成功案例,正發生在南京的多個社區。截至8月底,團隊已深入社區調研200余次,覆蓋68家社區。

今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大學生們掀起了直播助農熱潮,助力貧困地區脫貧奔小康。“我們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山裡貨’團隊,現在南京向大家推薦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一些特色產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劉鬆鬆和小伙伴們通過直播帶貨,為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銷售“空心李”等當地特產。7月11日,團隊組織了貴州沿河縣政府、銷售企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三方參加的“校地扶貧”首場直播,點贊人數7.8萬人次,僅一小時賣出的農產品收益就達89萬元。

聚焦時代主題,

青春之夢厚植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隻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在暑期社會實踐中,全省各地各高校注重涵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東南大學網絡安全學院“抗疫小記者”團隊分別採訪了不同職業、不同使命的人物,有沖鋒在抗疫一線救死扶傷的醫生,有不辭辛苦、服務他人的社區工作者……實踐團隊根據線上線下採訪和調研內容,編寫了抗疫英雄普通卻不平凡的故事。

“用創意的形式抒發愛國深情,以藝術的名義講好中國故事,也許就是南藝學子對祖國最真誠的告白。”對於南京藝術學院“追夢人”實踐團負責人鮑妍來說,這個暑期特別的忙碌。“追夢人”實踐團由傳媒學院2018級影制、廣編、錄音、動畫、數媒等專業的同學組成,其實踐內容聚焦愛國主義文化,進行全媒體的藝術創作,希望激發我國主旋律文化原創生命力,帶動相關紅色旅游景區發展。

在不到兩個月的暑假裡,“追夢人”實踐團創作了百余件影視、音樂、設計等融媒體藝術作品。“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應該如何做,南藝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全面研判,社會實踐採取活動項目化、組隊線上化、調研本地化、成果可視化,讓廣大南藝學子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明說,長期以來,南京藝術學院努力將社會實踐打造成學生思政課堂,通過紅色革命教育、國情社情觀察、文化藝術服務等多種形式,更加堅定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強國之行。

“我們通過‘雲課堂’團支部為小朋友解決學習問題,這個過程特別有成就感。”這是來自鹽城師院“政港·雛燕雲課堂”的小老師徐甜爾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文字。“政港·雛燕雲課堂”是鹽城師院大學生發揮師范類專業的優勢組建的多支教育實踐團中的一個項目。針對今年疫情常態化防控,該校法政學院結對響水縣港灣村,創新實行黨建帶團建,建設臨時團支部,開展導師護航雛燕行動,教師黨員、學生團員、村第一書記共同結對留守兒童,給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單獨的4人微信群,建立檔案資料,全天候雲在線答疑解惑,傾聽“雛燕”心聲,雲端動態關注學習生活情況,填補留守兒童無人輔導學業的空白,真正做到疫情不見面、扶智雲在線。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 ,今年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注重探索創新“互聯網+社會實踐”的新模式,團省委引導師生採取“雲組隊”“雲調研”“雲訪談”等網絡形式開展。各高校依托信息化平台開展“向祖國報到——社會實踐雲接力”活動,學生以“打卡形式”展示社會實踐活動情況。

聚焦社會所需,

青春之力體悟奉獻甘甜

暑假期間,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省第二中醫院)門診樓三樓會診中心熱鬧非凡,長長的會議桌上,20多台手機同時工作,20多位專家名醫在身著紅馬甲的志願者協助下對著話筒“雲端問診”。診端那頭連著的,是南中醫“雲聚百村”服務團大學生志願者精准聯系的來自全國22個省市的800多名患者,其中絕大多數是貧困地區的農民。

江蘇大學財經學院的王浩文同學利用暑假,在家鄉兼職生產口罩,助力家鄉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她說:“在生產口罩的過程中,我感悟到了苦和甜。苦,在於一天12小時保持彎背低頭的姿勢,手中不停地拿線拿片做口罩,體會到了基礎工作的艱辛。甜,在於一天五六千隻的產量可以保持足夠的市場供應量,幫助工廠恢復生產活動,滿足居民出行安全的需要,讓我體會到服務社會的幸福與滿足。”

8月17日中午,興化市釣魚鎮試驗田裡,揚州大學農學院的袁嘉琦和幾名同學頭頂草帽、身穿白大褂,在水稻拔節關鍵時期開展大田實驗,獲得與產量相關的群體指標。揚州大學組建了百支“耘創小隊”,深入20多個縣市的農村和一線,袁嘉琦在釣魚鎮開展“不同播期對水稻產量影響”的實驗快三年了,他們把脈農作物生產問題,以科技賦能實現助農增收。

醫院藥劑師、商場導購員、社區工作者、國企行政助理……今年暑假,江蘇大學藥學院150多名學生在全國各地開展以“助力復工復產,重啟美好生活”為主題的“職業體驗記”返鄉實踐活動。季夢菲進行職業體驗的地點是山東臨沂市莒南縣澇坡鎮衛生院,負責藥品分類和分配工作,每一個村衛生室的藥品都會經過她的手進行分配,藥房的工作讓她體驗到專業知識的重要性。

共青團江蘇省委書記司勇說,今年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是在全省人民立足疫情防控常態化,奮力奪取雙勝利的背景下開展的,我們更加聚焦價值引領,更加聚焦時代主題,更加聚焦社會所需,引導大學生扎根工農一線和村社基層,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實踐鍛煉、奉獻服務。通過有主題、有導向、有深度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同學們過好“生活關”“勞動關”,讀好“無字之書”,在自身價值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中,根植崇高理想和家國情懷。(楊頻萍 沈崢嶸 王 拓)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