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高等教育資源擴容提質 做強城市發展最強大腦

2020年09月10日15:22  來源:無錫日報
 
原標題:做強城市發展最強大腦 無錫高等教育資源擴容提質

9月開學季,無錫17所高校(包括分校、校區)近13萬大學生陸續來校報到。昨日,新啟用的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迎來新生,東南大學無錫分校新啟用的校區召開迎新會。

近年來,無錫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在擴容,市校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在拓展,高校作為城市“最強大腦”的功能日漸強大。

資源擴容品質提升

昨日新啟用的東南大學無錫分校新校區裡一派新氣象。2020級碩士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新生與老生之間的對話特別精彩。學長分享研究生階段將迎接的挑戰和應有的學習姿態,新生代表則明確自己的責任擔當,暢想未來在集成電路行業內發光發熱。

繼201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整體搬遷至無錫辦學后,無錫本科教育資源擴容的步伐加速。東南大學無錫分校新校區一期工程、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9月啟用﹔東南大學無錫分校新校區二期工程、微納加工與測試公共服務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以及江南大學宜興校區均在建設中﹔江南大學江陰校區計劃在年內開工建設……

梳理近兩年無錫高校類型不難發現,10所以高職院校為代表的技術技能型院校,以太湖學院、濱江學院為代表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以江南大學、東南大學無錫分校、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等為代表的研究型高校緊密銜接,多樣、開放、共享以及惠及全民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正在完善。

無錫高等教育覆蓋面增加的同時,品質也同步提升。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江南大學近年來辦學水平飛速提升﹔濱江學院計劃年內轉設成為公辦普通本科高校,更名“無錫學院”,發展邁向新起點﹔太湖學院今年順利通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物聯網工程、機械工程、會計學3個專業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高校、城市互為資源

城市與高校互為重要發展資源。在錫高校均匹配地方發展所需,設專業、育人才。

近年來,江南大學主動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建立江南大學無錫醫學院、藥學院、數字媒體學院等,服務無錫社會經濟發展。“學校將發揮強勢學科優勢,打造醫學和健康學科群,針對無錫產業需要加強生物醫藥科研平台建設,助力無錫市太湖灣生態科創帶建設。”該校校長陳衛說。

東南大學無錫分校新校區啟用,將助推加深產教融合。分校常務副校長張繼文介紹,分校將高端芯片與微信息系統創新中心、微納加工與測試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微納系統國際創新中心,為人才培養和產業核心技術研發提供重要支撐。“我們會與無錫的企業、研究中心加深合作,攻克國家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培育更多行業領軍人才。”

高校作為人才“蓄水池”,為城市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濱江學院搬遷無錫以來大力引進高層次專業教師,目前學院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佔45.9%,博士化率達52.1%。今年市政府在高校畢業生落戶、就業創業方面出台了一攬子政策,城市與高校雙重魅力留住更多人才,助力城市產業升級。江南大學每年有近30%畢業生留在無錫工作﹔太湖學院70%畢業生選擇留錫就業、創業。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整合利用好城市的區位優勢、人文、經濟資源以及政策優勢等,能為高校發展提供強大后勁。未來,無錫還將繼續補齊高等教育資源短板,遴選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高校開展合作辦學,謀劃建設與無錫文化產業發展匹配的藝術類高校,辦好師范類高校,讓高校當好城市發展的“最強大腦”。(陳春賢)

南理工江陰校區 迎來首批新生

昨天,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迎來了首批2300多名新生。一大早,記者就來到江陰臨港開發區申港街道,跟隨前來報到的新生一起走進校園(如圖)。

“第一次走進大學校門,有點小激動,也有點小緊張。”夏錚是智能制造專業的大一新生,“感覺很氣派,作為江陰人很驕傲!希望學有所成,也能為家鄉做貢獻!”

讓學生覺得最為新奇的是,校園裡處處都有智能元素。報名簽到人臉識別、進入宿舍人臉識別、飲水機掃碼支付,還有智能快遞中心、智能教室……

新食堂同樣也受到了新生們的點贊。“吃了餃子,一份10元管飽。”新能源專業大一新生張珉源非常滿意。食堂負責人說,本著“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精神,食堂后續還計劃推廣“半份文化”,“推出一毛米飯和兩毛米飯,另外再增設免費加飯區域,起到不浪費糧食的效果。”

南理工江陰校區副校長梅錦春教授透露,為更好地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江陰校區設置的中法工程師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等新型學科專業與周邊地方經濟的契合度非常高。

國平圖書館、李良寶體育館,從江陰企業家捐資建設的這些基礎設施上可以看到,江陰人對於這座大學期盼強烈。附近利港街道的志願者徐瑤早上6時20分就到學校做起了引導員,10多趟下來衣服已經濕透,“作為江陰青年必須出力,大學生來了,對江陰經濟發展肯定好處多多。”(唐芸芸 文/張嵐 攝)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