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華:奮力走在生態文明建設最前列

2020年09月14日07:2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奮力走在生態文明建設最前列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之大者。近年來,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今年上半年,全市PM2.5均值34.1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0.9%,達到“十三五”以來同期最好水平﹔國省考斷面和省控入江支流水質穩定達標,繼續保持全省領先。

一、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重大政治任務,南京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以天藍地綠水清的過硬成果,展現省會中心城市的使命擔當。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時刻對標對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從樹牢“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對待生態環保工作,確保令行禁止、落到實處。二是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堅決不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老路。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生態環保工作實踐中,大力治理“群眾身邊的污染”,注重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

二、堅持把長江大保護工作放在壓倒性位置。南京是江蘇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我們始終以強烈的答卷意識扎實抓好長江大保護,為“一江碧水向東流”持續作出南京貢獻。一是抓整改“止血”。以沿江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為先手棋,深入實施污染治理“4+1”工程,關閉化工企業115家,拆除碼頭37個,整治“散亂污”企業1811家,治理黑臭河道150條、今年底將基本消除市域劣V水體。二是抓生態修復。實施沿江綠化造林1.3萬畝,完成濕地修復1.7萬畝,嚴格落實長江禁捕退捕要求“應禁全禁、應退全退”,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目前長江流域隻有南京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穩定棲息。三是抓岸線調整。拆除干流岸線項目160個、退出生產岸線超30公裡,生態岸線佔比由51%提高到77.9%。二橋至三橋35公裡“一江兩岸”地區,生產岸線基本退出,正在規劃建設九大城市客廳,打造還江於民的城市濱水新空間,展現“南京外灘”的獨特魅力。四是抓產業轉型。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大力推進江北新材料科技園綠色循環化改造,“一企一策”推動重點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沿江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綠量。五是抓紅線管控。在全國率先出台《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辦法》,配套制定《排水條例》《藍線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文件,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制度,編制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詳細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剛性約束作用。

三、大力提升美麗古都生態宜居品質。南京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我們深入貫徹美麗中國和美麗江蘇部署要求,統籌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努力讓綠色成為美麗古都的鮮明底色。一是增綠量。堅持“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持續增加城市綠色資源總量,借鑒雄安新區“千年秀林”經驗,在全市涉農板塊推廣建設“綠色銀行”、創造綠色財富,全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0.79%、綠化覆蓋率達45.16%,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二是補短板。聚焦污水收集處置、廢物處置利用等重點,持續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建成3200公裡市政污水管網、130多個分散式淨水站,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90萬噸、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1087噸。三是破難題。以城市有機更新為抓手,“留改拆”並舉,推進危舊房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整治,下大力氣治理餐飲油煙污染、噪聲擾民、交通擁堵、停車難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居住問題。位於老城南的小西湖歷史風貌區,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更新,全面改善了人居環境,並通過新植入業態留住部分原居民,激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四是優環境。著眼於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整體提升紫金山、玄武湖功能品質,打造更多的游園綠地、城市綠道、濱水空間,加快建設開門見綠的公園城市、綠道環繞的慢行城市。

四、積極探索特大城市環境治理現代化路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立足於特大城市特點,加大改革探索、創新突破,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一是構建責任落實體系。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書記帶頭抓生態環保的“一把手”負責制,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斷面長制、點位長制以及領導挂鉤負責制,堅持定期調度、專班推進、解決問題。夯實企業主體責任,剛性約束和正向激勵相結合,嚴格督促企業減少污染排放、落實治污措施。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市民群眾自覺履行環保責任。二是構建政策制度體系。持續加大生態環境補償力度,動態實施資源產品差別化定價,推動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建設“環評—許可—執法”全過程規范體系。注重運用市場來配置環境資源、提升治理能力,加強與三峽集團等重點企業合作,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三是構建科技支撐體系。堅持用科技手段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建設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集聚生態環保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和高端人才,圍繞破解重化圍江難題、企業綠色發展需求,在清潔生產、節能減排、低碳循環等方面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為長江大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建設長江南京段“生態眼”多源感知系統,對“水、岸、氣、船、園”五個方面進行實時監測、智能分析和預報預警。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