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推進少數民族精准扶貧 家門口吃上致富餐

2020年09月14日16:18  來源:南通日報
 
原標題:少數民族同胞家門口吃上“致富餐”

9月4日,海安市曲塘鎮南通凱信家具有限公司車間內,彝族小伙陳道亮正用一雙靈巧的手嫻熟編織著藤椅。“來這裡打工三年多了,隨著手藝越來越熟練,收入也越來越高,每月能賺好幾千呢!現在的我從一個生活沒有著落的外地人變成了一個衣食無憂的陽光小伙。”陳道亮笑呵呵地說。

南通凱信家具有限公司是海安市的少數民族扶貧基地,主要經營戶外休閑家具生產,從事藤條編織加工。公司設立加工點30多個,帶動周邊300多名少數民族同胞脫貧致富。

海安市散居著苗族、壯族、白族、侗族等35個少數民族的3800多名同胞。近年來,海安著力推進少數民族的精准扶貧,不斷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加快少數民族脫貧致富步伐,讓少數民族同胞穩穩走上致富路。

中伏,水稻已經躥到二尺高了,但海安青萍港村村民字紅秀的承包田裡,水稻才寸把長。8月11日一大早,字紅秀又到田裡忙活了一圈。“前期汛期,稻田受了點損失,30幾畝田我重新上了早稻,雖然現在比人家的矮大半截,但做好管理一樣能豐收。”

眼前這個年輕姑娘是彝族人,今年34歲,雖然年紀不大,但與土地打交道已經10多年了。“以前在外打工,一年掙不到幾個錢。后來我想著在家承包種田也是一條出路,就試著和村干部一說,得到了大力支持。土地流轉、審批手續都是村干部幫我一條龍辦理的。這些年,村裡帶我們出去學習先進經驗,農技站還邀專家來指導,確保咱們一年忙到頭能有錢掙。”“扶貧先扶智。在海安市民宗委的指導下,我們一直積極幫助有勞動能力、有致富願望的少數民族家庭發展種植、養殖業和傳統手工業,讓他們擁有穩定持續的收入來源,有效防止脫貧返貧。”青萍港村負責人說。

去年,字紅秀創辦起“紅秀家庭農場”,承包的400畝土地實現水稻畝產1200斤,小麥畝產1050斤。她的家庭農場還為當地少數民族的同伴們提供就業崗位,促進了他們增收。

海安還實施“家門口”扶貧就業工程,建立了紡織、服裝、種植、養殖等少數民族扶貧基地10家,吸收200多名少數民族同胞就近就業。

8月12日,在南通蘇中紡織有限公司車間內,數十台細紗機車轟隆隆地運轉,車間經濟組組長梁永熙穿梭其中,忙而有序地做好各種生產操作。梁永熙是一位從雲南大山深處走出的壯族姑娘,1995年,她嫁到了海安。“剛來到海安時,當時家裡條件不好,我和老公種田、養雞、養豬……日子一直湊合著過。在鎮村干部的關心下,我成了南通蘇中紡織有限公司的一名紡織女工,生活這才出現了轉機。”梁永熙說。

面對新的崗位和技術要求,梁永熙有些不太適應。當得知公司與鎮成人中心校聯辦為期兩年的“少數民族員工大專班”,讓大家帶薪學文化、學技術后,梁永熙主動報名參加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她還利用空余時間潛心揣摩、刻苦操練,摸索出來的“快、靈、准”操作技術,確保每接一根頭和每換一個粗紗動作到位,在公司舉辦的比賽中屢屢奪冠。后來,她當選為江蘇省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南通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曾獲得“南通市五一勞動獎章”“海安縣十佳外來務工人員”“海安縣優秀青年”等榮譽稱號。“多虧了鎮村干部和企業的無私幫助,我才能從田間地頭走進工廠車間,開啟一段新的人生。現在每月都能獲得穩定的收入,家裡的條件也越來越好了,每天都很幸福。”梁永熙高興地說。

2019年12月12日,國家民委公布了第七批183家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海安為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區)。(趙勇進)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