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打造美麗宜居城市:守護城市記憶 塑造地域特色

2020年09月20日07:4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留鄉愁:守護城市記憶 塑造地域特色

濠河——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護城河,是南通展現歷史文化、吸引外地游客的城市窗口,也是當地市民鐘愛的休閑場所。9月12日,滬蘇通鐵路高鐵旅游專列開通,上海客人來南通游覽濠河等景點,添了一條舒適快捷的途徑。南通市民老丁在當地“濠濱論壇”上發帖:“經過一年多的改造重建,濠河周邊的燈光更加璀璨迷人,創造了光影傳奇!”包含14幅圖片的網帖,點擊量過萬,引來不少點贊。

在我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的願景中,“美麗”的一大內涵是“人文醇美”,即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傳承城市人文精神,讓人們“記得住鄉愁”。

保護歷史文化,

空間共享生活延續

9月13日,星期天,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第十二片區,不少背包客三兩結伴、賞景閑談、駐足拍照,本地市民悠然走過、閑適愜意。

“南京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的原則是‘找、保、亮、用、串’,即找出來、保下來、亮出來、用起來、串起來。”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名城處處長王昭昭說,“南京11片歷史文化街區、22片歷史風貌區的保護規劃都已編制完成,其中頤和路等區域的規劃已經進行了兩輪以上修訂。”今年6月,《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草案)公示。根據草案,該街區將在原定開放79處院落的基礎上,新增38處開放院落,並通過引入藝術創意、國際交流類產業,向提升國際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客廳”發展。

南京市秦淮區小西湖片區,是該市為數不多比較完整保留明清風貌的地段。這裡的更新改造,按照居民去留自願、分片漸進的原則展開。咖啡館、精品民宿、藝術館等新業態陸續進入,留下的原住民將因雨污分流、修繕房屋等措施而改善居住條件。

在蘇州大學歷史建筑與遺產保護所所長、副教授陳曦看來,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一直是舊城改造中的重點、難點和痛點。“大拆大建”“拆舊建新”“拆真建假”,造成相當一部分歷史街區和傳統風貌不復存在﹔修繕更新的設計與施工水平低下,制約了傳統建筑修繕利用﹔基礎設施與保護修繕欠賬嚴重,導致一些歷史街區淪為舊改區、棚戶區,文化遺產衰敗、居住體驗較差﹔過度商業運作、旅游開發,使原住民大量遷離、街區功能改變,破壞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社區生活的延續性。“令人欣慰的是,城市歷史文化保護重點近年來已落實到體現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續性之上。合理保留原住民,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成功的關鍵,也是社會生活延續和活態文化展示的依托。”

塑造地域特色,

告別“千城一面”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理應呈現特色面貌。

為了塑造、彰顯濱海特色,連雲港市決定改造提升連島。連雲港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王友君介紹,在盡可能保留漁村原有地形地貌、街巷的基礎上,利用閑置資源、景觀資源,適度植入新的功能業態,並完善道路設施、市政設施、開放空間、景觀綠化等,打造宜居宜游的漁村。“連島的改造提升,將嚴格保護山海自然資源、漁村與山海相依的風貌特色,具有歷史文化符號、地域特色的建筑,漁村的文化脈絡、空間肌理和街巷格局。”

亮點、精品,總能吸引人。8月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要求,打造更多城市亮點和建筑精品。南京河西新城區的“喵喵街”上,人們可以坐在“貓”身邊等公交車﹔與戶外餐飲區形態各異的“貓”一起飲食﹔欣賞街邊唱歌、彈吉他、列隊嬉戲的“貓”……這個以百老匯歌劇《貓》為主題打造的街區,今年“五一”“開街”后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

銀杏裡位於南京奧體中心、江蘇大劇院之間,臨近金陵圖書館,因路旁種植銀杏樹而得名。9月11日,記者在銀杏裡看到,兩側鋼結構建筑、集裝箱建筑基本完工,工人正在鋪設路面。項目現場負責人、南京建鄴新城房產集團經營有限公司的馬晨介紹,銀杏裡文化長廊將注入《桃花扇》《紅樓夢》《背影》中的文化元素,集裝箱建筑內設置閱讀空間,使銀杏裡成為契合南京“文學之都”形象的特色街區。

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建設二處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南京今年打造的“喵喵街”、銀杏裡、獅子橋等4個特色街區(巷),或文藝范、或煙火氣,以鮮明特色豐富城市生活體驗。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武認為,告別“千城一面”,要著力塑造城市IP——城市不可替代、復制的符號。老城區歷史文化、生活元素比較豐富,塑造城市IP的素材多一些﹔新城區可利用摩天大樓、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建筑空間,通過創意空間的開拓和創意工具的表達,形成特色。

注重公共參與,

讓居民有歸屬感

131口古井,是蘇州市姑蘇區滄浪街道道前社區的寶貝,也是居民生活的伙伴。社區“益泉古井項目”的志願者,多年來負責為古井“洗澡”,保持井水清澈,讓很多居民延續了用井水洗衣、洗菜的習慣。這是居民守護城市記憶的朴素舉動。

6月,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布《江蘇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各地緊鑼密鼓推進試點項目。“南通近代遺產保護和城市特色空間塑造”,是其中一個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試點項目。南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處長奚軍介紹,該市圍繞保護規劃編制、歷史建筑確定與測繪建檔、探索歷史建筑利用活化路徑、推進歷史風貌特色地區公共空間環境整治和更新、環濠河周邊建筑及環境提升、培育壯大古建工匠隊伍等6個方面制訂實施方案,初步確定了任務清單、牽頭責任部門和時間節點。

政府推進項目,同樣充分尊重居民意見。在南京市姚坊門宜居示范街區,記者看到小學校園內保留了老鐵軌,老小區內用集裝箱新建了公共空間。“鐵路文化、工業文化,是姚坊門地區的傳統文化,居民對老火車站、老企業心懷不舍。座椅、花壇、路燈、路牌、公交站台等也將陸續改造,植入傳統文化元素,擔當城市記憶載體。”姚坊門宜居示范街區規劃項目負責人,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規劃師、研究員級城市規劃師湯蕾說:“城市的山水景觀、兒時的活動空間、居住場所,構成了城市居民的鄉愁。美麗宜居不僅在於美觀、宜人,更在於讓居民有歸屬感,能記住鄉愁。因此,設計師應該注重公共參與和共同締造。”

為激發公眾參與,增強居民保護古城風貌、推進有序更新的積極性,揚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辦“揚州古城傳統民居修繕利用優秀范例”評選活動。9月16日,公眾投票啟動。“清水青磚外牆,水磨方磚鋪地,外觀古朴簡潔”“前庭留有老井一口,依牆設湖石圍邊花池”“沿用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進行修繕”……在公眾號上展示的30個項目,圖文並茂,各具風採。當日,2000多人投票。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與塑造城市特色結合,促進城市發展水平與宜居程度共同提升,這既是居民的熱切希望、城市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守護城市記憶的初心所在。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