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掣肘基層工作,“變味”規范怎麼破?

蔣萌

2020年09月21日18:5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原標題:觀點1+1:掣肘基層工作,“變味”規范怎麼破?

  規范化和標准化,本來是加強科學管理、推進工作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地方在執行中,規范走形,標准變味,極易成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新變種。

  比如,有的鄉鎮戶籍人口兩三萬,實際在家人口僅為戶籍人口60%左右,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卻被上級要求志願者注冊人數達到兩三千人,基層干部隻能“拉人頭”。志願服務應遵循自願原則,“被志願”的結果不難想象。還有,某村辦公場所總面積不超過90平方米,卻被要求建設不低於200平方米的村級綜合性服務中心,村裡不得不“湊面積”迎檢。村服務中心需要多大面積,應結合村民需求以及村裡承受力,籠統要求“不低於200平方米”,豈不是“一刀切”?

  在一些“達標”的背后,虛功、注水、造假頻頻出現,某些規范和標准嚴重脫離實際。有關“工作”不但沒有產生惠民實效,反而勞民傷財,群眾能沒有意見嗎?

  規范不合理,標准不科學,難掩地方管理者“拍腦袋”決策。這也折射出,有關人員沒有秉承實事求是原則,沒有深入基層調研,更沒有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是想當然地“閉門造車”。更有甚者,一些部門相互抄襲、彼此“借鑒”,如此定下的標准,不可能“接地氣”,還會產生不良后果。某些標准定得過高,還可能是一些人“好大喜功”心理在作祟,數字政績、浮夸作風的老毛病必須高度警惕。

  “指揮棒”失准,直接影響基層干部工作實效。量化考核隻對表不對事,一些干部將主要精力放在填表、寫材料,認認真真走形式,實打實的工作反而成了“次要”的。凡事要求“留痕”,一些人“擺拍”便萬事大吉。這樣的規范和標准,已然導致本末倒置。

  標准規范出問題,上級部門不能推卸責任,領導干部更要從自身做起,踐行實事求是,深入基層調研,了解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找准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痛點、堵點、難點,做出有針對性的決策部署,這樣定下工作任務和目標,才符合實際、受群眾歡迎。同時,基層狀況各有不同,標准制定更要科學合理,不能搞“一刀切”,既要對干部干事業形成有效約束,又要賦予地方和基層與其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成長空間。

  在工作考核環節,更應求真務實,將實地走訪和群眾反饋作為重點。破除數字政績,必須從紙堆報表中走出來,以事實為依據,以足跡為依托,准確評價干部,發現工作不足,及時補位調整。綜合考量工作作風、業績實效、群眾意見,實行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給干部隊伍以正向指引和激勵,進一步強化出實招、干實事、求實效的行政風氣。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 。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耿志超、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