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斑馬線上,機動車減速停車讓行﹔紅燈亮起,行人、非機動車在停止線內耐心等候﹔規范整齊的“交通灰”隔離護欄,給市民出行增添了安全保障。“行走在錫城大街小巷,車讓車、車讓人已成為市民文明出行的好習慣。”市民李先生說。一座城市的文明指數,透過路面通行的有序,得以充分彰顯。
禮讓斑馬線
讓出城市的文明和溫度
斑馬線是行人過街的“生命線”:一頭連著安全,一頭連著文明。市民范女士家住朗詩新郡,每天要過馬路到對面的金匱公園鍛煉。盡管這處斑馬線沒有設置信號燈,但車輛行駛過來時,大部分司機都會主動減速停車禮讓,若有些行人過街時顯得猶豫不決,司機會揮手示意行人先走。
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也讓出一份文明。早在2011年,無錫交警在紅星路啟用首套“人行橫道智能監測系統”,對機動車不按規定禮讓行人違法行為進行抓拍。“目前,車讓行人在無錫已從他律逐漸轉變為自律。”交警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我市已在梁清路、南湖大道、學前東路、惠錢路等道路上安裝了78套人行橫道智能監測系統設備。據統計,全天平均讓行率由25.8%提升至88.2%,人行橫道線交通事故數同比下降了70%。
斑馬線上見創新!今年交警部門在改變人行過街模式上出新,使人、車通行權更清晰、信息更明了。清揚路李巷路口試點應用了“人行橫道主動發光地磚”新型交通安全設施,有效解決在雨、霧、夜間等條件下因視線受阻而存在的交通安全隱患。同時,中山路大成巷設置了行人語音提示過馬路,提升道路安全系數。
治堵保暢
小創新大改觀提升交通秩序
蠡湖大橋是通過蠡湖的主要通道。南北向主線貫通后,許多駕駛人選擇通過蠡湖大橋來轉換,導致早晚高峰期間雙向車流量大,成為一大堵點。交警部門對蠡湖大橋進行交通秩序優化后,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打通南北向主線“動脈”。
“治堵行動實施以來,對‘一區四路’重要道路節點、跨片區重要通道,通過交通工程技術手段進行優化。”交警相關負責人說,比如蠡湖大橋採取調整車行道斷面增加中央安全距離,並對出入口加強標志標牌的指引,引用階梯式震蕩標線改善交通干擾﹔對擁堵嚴重的惠山隧道設置快速車道,調整隧道內標線,合流處採用交替通行方式,以減少進出主線交通交織﹔景雲立交在高峰時段採取“禁貨”通行方式,把通勤交通與貨運交通有效分離,確保全市跨區域重要斷面交通能力顯著提升,交通秩序顯著好轉。
小措施、小改造、小渠化,以小創新大改觀達到文明交通秩序整體提升。今年交警部門通過創新手段改善交叉口交通擁堵,在春申路縣前街路口設置綜合待行區以改善支路口與主路口間距過小問題﹔在太湖大道鴻橋路口設置直行待行區提升車輛通行效率﹔在錢榮路錢胡路口實行主輔分離和掉頭右置緩解交通矛盾。
這些小創新不但提升了通行效率,也營造了安全出行、文明出行的氛圍。
強化宣傳管理
遵守交規已成市民習慣
城市交通文明程度與每一位市民的出行方式密不可分。近日,有細心的市民發現,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明顯減少了,安全頭盔佩戴率明顯上升。
“現在路面上安全頭盔的佩戴率可達到95%以上,比過去強多了。”交警朱明皓感慨地說,今年8月份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百日整治”專項行動,針對電動自行車闖紅燈、超速行駛等違法行為進行最嚴查處,同時通過宣傳與處罰相結合的方式,對重點區域實施高密度巡邏,對非機動車主採取口頭教育、抄寫承諾書等方式,以及路口志願者、交通協管員常態化參與交通管理,駕乘人員未佩戴安全頭盔、違規帶人、逆行等現象明顯減少。
與此同時,交警部門在主要道路、中心城區等張貼宣傳標語、條幅,通過新媒體等途徑加強交管知識普及和交管服務網絡化。全新的交通安全教育體驗基地面向市民們免費開放,通過交通安全體驗課起到宣傳效果。定期開展的交通安全文明志願服務活動,實現從“交警一人管”到“大家一起管”的轉變,讓更多人參與到交通文明行列中。
守秩序、更通暢!出行有“禮”,折射一座城市的文明之光。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