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江蘇篇

小康之路|阜寧左范村:幸福降臨少數民族村

【查看原圖】
翟玉標

左范民族村康居工程“左范佳苑”外景 厲塬坤攝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年。1983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蘇州,蘇州之行印証了小康社會建設的現實可行性﹔2014年末,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明確提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殷切期望,“強富美高”已成為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孜孜追求。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從小康到全面小康,江蘇持續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為此,本網從村居、街鎮、縣區以至設區市等不同層面選取報道對象,推出“小康之路”系列融媒體報道。

9月17日,坐了近兩小時車,江蘇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曹京燕來到阜寧縣左范少數民族村,為村民們進行義診。

哈尼族的克平大媽有高血壓、高血脂的毛病十幾年了。“隻在鎮上的醫院看過。”她說,“高興啊,送上家門口的關懷。”

左范民族村曾是阜寧有名的經濟薄弱村,正是受益於這樣的精准幫扶,村民們不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市級優質醫療資源,58戶建檔立卡低收入群眾也全部脫貧。村集體收入去年更是達到39.6萬元,步入了全面小康的新階段。

“住得比城裡人還好”

2016年,阜寧縣遭受特大龍卷風襲擊。災難過后,當地啟動康居工程建設,左范村新建的左范佳苑小區就是該縣181個康居工程點之一。2018年,左范佳苑建成,並利用省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配套了道路、綠化、亮化等設施。

“這小區就像大花園,房子框架結構,質量沒得說,就是碰上刮台風下暴雨,也不用擔驚受怕。”在破舊老房住了20多年,村民賀道飛搬進了新居。

嫁到左范村30年的哈尼族婦女“煙囪”,一家四口人過去一直擠在三間泥瓦房裡。2018年,她也搬進了兩層小別墅,“獨門獨院,有車庫,樓上有四個房間,住得比城裡人還要好。”

2018年底,該村88戶村民拿到新房鑰匙,過上了與時代同步的城鎮生活。

住得好,出行也更加方便。阜寧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組織部部長周達虎介紹說,阜寧縣財政先后投入近600萬元,為該村新鋪設4條道路,並率先開通了農村公交車。同時,利用鹽城統戰系統捐贈資金修建了兩條村主干道。“2019年,我們還向上爭取專項資金800萬元,建設了蘆蒲大橋,通聯左范村與漣水縣,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左范民族村一村民在村中鞋廠趕制棉鞋 厲塬坤攝

家門口就業助增收

位於左范佳苑內的左范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於2019年落成。吉成鞋業租用了中心的一部分,80余名來自村裡及周邊的工人正在這裡趕制棉拖鞋。

“布彩妹”2003年從雲南嫁到左范村。在制鞋廠,她已經是一名老手,每天能制鞋四五百雙,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

目前,左范村已成功招引吉成鞋業、海全豆制品、德祥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入駐,累計吸納村民就地就業160人,其中少數民族群眾53人。

在各級政府“輸血”幫扶下,左范民族村的“造血”功能持續增強。江蘇省民委出資建設的百畝綠色葡萄示范園、民族林果基地等項目先后實施。2018年,省民委又劃撥350萬元專項資金,入股阜寧縣城投公司地產廠房項目,保底每年7.5%收益。阜寧縣扶貧辦亦出資200萬元,為左范村購置門市房11間,同樣以每年不低於7.5%收益,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今年,我們還利用省少數民族幫扶資金新建120畝民族致富林,栽了15000余棵泓森槐。”周達虎說,民族致富林的建成已帶動16名低收入農戶務工,樹木成材后可增加集體收入40萬元左右。

教育“伴飛”少數民族子弟

一進伍永紅家,就可以看到家裡貼著女兒的“三好學生”獎狀,她的女兒就讀於距小區約500米遠的蘆蒲中心小學。談及女兒,從貴州嫁到左范村的伍永紅滿臉幸福,“學校離家很近,中午都等她回來吃飯。”

據了解,在蘆蒲中心小學(蘆蒲民族學校),不少來自左范村的哈尼族、布依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子弟在此就讀。

針對這種情況,阜寧縣委統戰部、縣教育局聯合打造“統戰+”品牌項目,針對蘆蒲民族學校推出貧困生資助、教學設備投入、學校基建等幫扶計劃。如組建“黨外名師支教團”每季度走進民族學校送教支教,實施蘆蒲民族學校學生“伴飛計劃”,指導教師與困難少數民族學生結對幫扶制度。

“我們為貧困家庭子女提供實習機會和就業崗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帶動家庭脫貧致富。”左范村結對單位之一、江蘇仁禾中衡咨詢集團黨委統戰委員侍愛軍說。

從貧窮落后的破舊村庄到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左范少數民族村舊貌已換新顏,走出了一條全面小康的蝶變之路。2019年9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左范少數民族村更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也是江蘇唯一獲此殊榮的少數民族村。 

系列報道: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2020年09月22日07:26
分享到:
(責編:唐璐璐、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