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銅山環境整治經驗與啟示:從採煤區到人居示范區

2020年09月23日07:1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從昔日採煤區到人居示范區

從3月到7月,徐州市銅山區人居環境的“美”,先后3次驚艷全省全國性會議——3月底,銅山在全國人居環境整治會議上作經驗介紹﹔6月初,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推進會在銅山召開﹔7月底,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現場會在徐州召開,與會者觀摩銅山區兩個村……銅山美麗鄉村的氣質,提升了江蘇鄉村振興的成色。

今年,是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結賬交賬、決戰決勝之年。作為“中國鄉村振興發展示范區”和徐州市鄉村振興先導區,銅山在全國、全省會議上頻頻亮相,啟示了我們什麼?

——經濟欠發達地區不能隻抓“收入小康”,等有“余錢”后,再補人居環境短板。越早補,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成本越低,鄉村越能留住人

銅山環繞徐州主城區,地廣人多,四省交界,又是曾經的採煤區,農村人居基礎條件較為薄弱。銅山區委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仗,集中力量,協同推進,堅決打贏這場重大民生工程攻堅戰,為蘇北地區建設更高水平美麗宜居鄉村、促進農村文明和諧發展探路。

整治不是“搞衛生”。銅山把1272個自然村研究透,將鄉村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富民增收等“植”入其中,通盤系統考量。2018年7月,銅山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千萬工程”,即“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萬戶改善”。其中最大的創新點是,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統領涉農部門鄉村振興所有資金和項目,合並同類、統籌實施,防止各自為戰、資金分散,提高農村綜合整治效益。

3年分類實施,不求“一口吃成胖子”。他們對100多個基礎條件較好村,按照有富民產業、有標准道路、有綠化亮化等“十有”標准全面提升﹔對1000多個基礎條件一般自然村,按照無公共空間被侵佔、無雜草叢生、無亂堆亂放等“六無”標准整治。目前,已建成140個示范村、1013個達標自然村﹔對基礎條件太差、群眾搬遷意願強烈的村庄和四類重點對象,則實施整體搬遷。

漢王鎮是全國鄉村治理先進鎮。傍晚,記者漫步依山傍水的紫山村文化廣場,隻見村民們跳廣場舞、打籃球、玩滑板開心得很。誰也沒想到,昔日“臟亂差”村庄經過整治后,迅速變身網紅打卡地,村民建書院、搞民宿、賣漢服,三分之一農戶涉足文旅產業,致富一方。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署執行主任謝裡夫考察后都稱贊:“這個村庄熱鬧又美麗。”

“經濟欠發達地區搞環境整治,表面上是缺錢,實質是缺思路和創新。”銅山區委副書記劉光明說,區裡集中財力加大投入,但不包辦,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家園建設。近幾年,區裡累計拿出3億元,對整治合格村庄獎補,發揮撬動效應,以實現全域整治、全面提升、全民參與。這“三個全”缺一不可,缺一個都事倍功半。

——人居環境整治不能滿足於補短板、強弱項,要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標准,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鄉村全面振興打基礎

克服“單打一”,銅山農村人居環境補短板做到“兩兼顧”:一是兼顧農村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服務提升﹔二是兼顧農村公共交通、改水、改廁、衛生服務站、小學校恢復、環境建設“六個同步”,立足現在、放眼長遠。

3年補短板的成績單值得一說——清理各類垃圾127萬噸、亂搭亂建72萬平方米,整治公共空間2.1萬畝﹔建設農村道路706公裡、改造危橋154座、建成鎮村公廁1953座﹔“戶戶通”農戶數達到22.3萬戶,恢復一批農村教學點﹔在全市率先完成城鄉供水一體化、天然氣鎮鎮通,實現鎮村公交、標准化衛生室全覆蓋,鎮和行政村水沖公廁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68%……一句話,銅山農村功能配套齊了、變美了。

可銅山重內涵、不滿足。明年“三農”工作重心將全面轉向鄉村振興,銅山及時跟進,調高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定位,率先對標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提升鄉村治理內涵上求突破。

在棠張鎮,全鎮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處理”、有機垃圾循環利用模式,一點不輸大城市,甚至還有所領先。

沙庄村1組73歲徐貴蘭,每天都會把生活垃圾分類投桶——廚余垃圾投綠桶、其他垃圾放灰桶。“保潔員上門收,收一筆,在‘有機垃圾積分銀行卡’上記一分,達到一定分,就可換食鹽、醬油等獎品。”

棠張鎮是國家級菜籃子基地,4萬畝蔬菜佔到徐州供應市場的八成。爛剩菜葉,加上各戶廚余垃圾,全部進了村裡3個有機易腐垃圾處理中心,日處理總能力6.5噸。

“垃圾投進機器,24小時成肥。”在高庄垃圾處理中心,操作員孟蘇玉告訴記者,每50公斤垃圾,能產5-7.5公斤有機肥,最適合蔬菜瓜果施肥,實現有機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如果不是目睹,記者很難相信,令大城市頭疼的廚余垃圾處置,在棠張鎮竟迎刃而解,全省都不多見。

整治是基礎,養護是關鍵。銅山在全省率先推出“六面一體”綜合養護法,即農村水面、路面、坡面、牆面、家前屋后面、綠化帶裡面一體養護。其超前精准的實踐,吸引省內外多個城市前來考察取經,出現“逆學習”的喜人景象。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是整給“別人看的”,受益者和評判者都是農民自己。要避免整治“時尚化”,失去“鄉土味”,脫離農村實際

銅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著眼問題導向、著力“雪中送炭”,不搞“錦上添花”面子工程。越是自然條件差、經濟薄弱地區,越不繞道走﹔相反,整體推進、合力整治力度越大。

當有的地方選擇省國道沿線整治、栽“盆景”時,銅山卻啃起“硬骨頭”。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建中介紹,繞城近郊區域、黃河故道沿線、微山湖沿岸、呂梁山片區等四大片區,既是工程量大的整治難點,又是農民最關心的熱點。區裡急農民所急,優先開展四大片區整治,先后開出生態旅游、產業帶動、山村風貌、水鄉風情、田園風光和特色保護等6類特色主題菜單,供村民選擇。依山造勢、臨水取景、因地制宜,不砍樹、不挖山、不填塘、不搞大拆大建,這種以增進農民福祉為目的的整治,受到農民擁護,有效規避了“用力過猛”和“雞飛狗跳”。

在微山湖畔的柳泉鎮北村村,600多畝荷花盛開,游人如織,周末時有上萬人前來賞荷游樂。可幾年前,這裡還是靠採石和打魚的偏僻漁村。環境整治后,這裡停了採石場,轉做漁村主題公園,由村民自主設計,保留了漁村本色風貌。

“我們也曾花大錢,請北京和浙江專家來設計,結果中看不中用。”柳泉鎮北村村黨委書記劉廣鐸回憶,比如他們設計的道路直來直去,而且都是5米寬的水泥路,這得拆多少房子啊?還讓農房外統一貼瓷磚,統一種飛毛絮的法國梧桐,沒一點山村味了。他們不貪大求洋,發動本村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利用山石、老樹、磨盤等就近設計改造,效果反而出奇地好,還省了大筆設計費。

環銅山區有大小700多座山頭。近幾年,農村生活品質提高、農民舒心富足,田園變樂園、果品變禮品、農房變客房,大山都盡收眼底。(林 培 王 岩)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