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父親一天送外賣16小時 電動車上載著兒子

2020年09月24日07:44  來源:無線海門
 
原標題:淚目!海門父親一天送外賣16小時,電動車上還載著5歲兒子!

他們腳步太急 因為被數據推著

他們一刻不停 因為不跑就沒錢

同在這一行

90后初生牛犢 70后依舊堅持

皮膚在陽光下晒得黝黑

工作中坎坷很多

面對可觀收入

可以忍一下

繼續向前

為了更好的生活

電動車上載著5歲兒子

“爸爸!我幫你拿!”這聲清脆的呼喚,像一束朝陽般喚醒繁忙的早晨,一個小男孩正抱著份外賣,蹲在爸爸的電瓶車旁等待。年輕的父親是名美團外賣員,30歲,海門本地人,每天都在街上跑單。但跟其他外賣員不同的是,他經常帶著五歲的小兒子一起出來送餐。

總有人會問起,怎麼送外賣還帶著這麼小的孩子,陳鬆一臉無奈。家裡四代人住在德勝,爺爺奶奶年紀大了,父親前段時間動了手術剛出院,母親在家附近的工廠找了個縫補被套的活。妻子沒有工作,要在家照顧三名身體不好的老人,還有兩個在上學的孩子,家庭開銷捉襟見肘。

“周末不上課,大女兒上小學了,在家寫作業,家裡人多,老婆照顧不過來,我就帶小兒子出門,正好也讓家裡安靜一點。”提到女兒,陳鬆有些愧疚,“平時陪她的時間很少,今天出門她還想一起來,但沒辦法。”

除了每天上午九點到晚上九點的正常上班時間,陳鬆還要起早出來跑六點到九點的早班和晚上九點到凌晨兩點的深夜班,每天都是早出晚歸,見不到孩子幾面。所以一到周五晚上,陳鬆就主動給別的同事代夜班,這樣周末的早上,可以晚一點起來,帶小兒子吃好早飯一起出門,等到晚上五六點母親下班時,再把小兒子接回家。

車來車往,常常能看到他的電瓶車踏板上站著個小男孩,和他一起穿梭在街道上。“雖然有點不方便,但和兒子待在一起,還會幫我看看車、拿拿東西,我覺得也很幸福。”陳鬆摸摸兒子的頭,黝黑的臉上滿是笑意。

為了生活,一天奔波16小時

提起過往的經歷,陳鬆告訴我們,以前在工地做過水電,起早貪黑,每個月隻能拿一兩千的生活費。幾年前,自己還有輛車,晚上下班了就去跑滴滴,斷斷續續跑了兩年。然而這些收入,對於一家九口的開銷來說,根本負擔不過來。后來父親動了手術,家裡積蓄見底,車也賣了,本來不寬裕的日子變得愈發艱難。

今年七月份,經朋友介紹,陳鬆成為了名外賣小哥,隻要家裡沒大事,他每天都出來跑,沒有休息。“上早班的時候,五點半就要定鬧鐘起床,夜班常常要跑到凌晨兩三點。”

除去吃飯睡覺,陳鬆每天有16小時在路上。不管是台風,還是下雨天,都會騎著電瓶車出來接單。一些老小區,門牌號不好找,也沒有電梯,很多人不願意跑,但陳鬆都會接。“我不怕吃苦,多跑點單子就有錢,不跑就沒錢。”就因為這樣,大家還給他起了“爬樓小王子”的外號。

摔倒,也要咬牙堅持

“有時候我手裡同時接到五六個單子,要從獅山路送到步行街,光在路上就要騎半小時。”尤其遇到下雨天或者晚高峰的時候,騎手少,單子多,路上又堵,很難在平台規定的33分鐘內送達。超時后會有7分鐘的寬限時間,再超過就有可能面臨投訴、罰款,投訴一次要罰兩百。再加上商家出餐速度不可控,所以他們隻能搶路上的時間。

陳鬆告訴我們,有次遇到商家少餐,顧客卻投訴了騎手,隻能被罰掉兩百塊錢,有苦說不出,一天又白干了……

9月15日,下著大雨的晚上,陳鬆接到一單從獅山路到國際車城的外賣。

獅山路窄,車子又多,陳鬆從弄堂口出來經過一塊瓷磚,為了避讓行人沒穩住車,再加上下雨天地滑,“嘣”得一聲,連人帶車摔倒在地。顧不得身上的泥巴和蹭破的膝蓋,連忙爬起來看,保溫箱內的餐有沒有損壞,確認好餐包沒有問題后,繼續騎上車,把外賣送到目的地,回到站點去處理傷口的時候,已經是深夜十二點多了。

“送外賣路上總會遇到磕磕碰碰的,保護好餐包,准時送到顧客手裡是最重要的。”陳鬆擺擺手,騎上電動車,消失在滾滾車流中……

即便一事無成,也不能向生活低頭

見到高文桶,是一個下著雨的早晨。凌晨2點下班,上午9點,又出門准備送餐,眼前這個穿著藍色連體雨衣,帶著黃色頭盔的人,今年已經46歲了,是美團西站年齡最大的員工之一。跟我們打完招呼后,他的視線就落到手裡那隻用塑料袋包裹著的手機上。

送餐路上,高文桶時不時拿左手去護一下后座的保溫箱,防止有雨水洒進來。幾公裡的路程后,他拎著顧客的早餐走向目的地,稍稍彎曲的背脊,雙腿撐著瘦小的身軀,一步一步愣愣地走,不用跑的,而是大步跨越,顯示著內心的焦急。

2013年下半年,高文桶孤身一人從老家吉林長春來到海門,后跟朋友合伙到義烏做物流,17年生意失敗,又回到海門。雖然沒什麼專業技能,但他能吃苦,最終選擇了這份門檻低、賺錢快的工作謀生。

一做就做了三年,距離他離家的日子又多了三年。今年2月份,因疫情回不去,錯過了父親臨終前的最后一面﹔前段時間,母親76歲生日,高文桶也隻能無力地用微信紅包送上祝福。想想自己快50的人卻一事無成,這個深夜又注定不眠……

除了父母,高文桶還有個剛大學畢業的兒子,在老家跟著媽媽,長時間的分離讓父子間生疏起來。為了彌補對家人的虧欠,他隻能在這裡多干一份活,多掙一分錢。每天工作14.5小時,平均每個月7、8千,上個月掙到一萬多,拿到了美團西站第一名,這些全是他風裡來雨裡去,一單一單跑出來的。

說到這份工作,高文桶說:“服務行業,就要換心比心。”提到回家,他說:“現在還沒法放棄,不能回家。”腼腆的笑容,藏不住眼角深深的皺紋……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