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就學術造假“監督網” 部門聯動謹防次生輿情

2020年09月25日15:29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織就學術造假“監督網” 部門聯動謹防次生輿情

背景概述

9月22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了《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擬將學位論文作假行為作為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有關部門顯示出“敢於讓不合格的學生畢不了業”的決心,引起廣泛輿論關注。近年來,有關學術造假的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從“翟天臨事件”開始,輿論一直對有關新聞保持較高關注。進一步梳理近年來的相關事件和輿論反饋,將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經歷從大到強的轉變積累民意資源。

在“百度指數”網頁以“學術造假”為關鍵詞搜索2019年起的相關新聞的結果如下圖。總體來看,在2019年2月爆發的“翟天臨事件”引起了極高的輿論關注,其熱度是排名第二事件的近兩倍。除此之外,2019年底的多起事件,包括曹雪濤院士論文遭質疑、“饒毅實名舉報3位學術界知名人物論文造假”等事件使輿情對學術造假的關注達次高峰。2020年來,輿論主要關注7月的多起“小學生學術論文造假”事件。

除了對具體涉事人員進行處理,涉及學術界整體的政策出台也引起了廣泛輿論關注。比如,針對學生畢業審查,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將撥款800萬抽檢6000篇博士論文﹔2020年9月,三部門出台意見規定學位論文造假將納入信用體系。針對高校教師,2019年9月人社部印發了《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學術造假將撤銷職稱,並記入職稱評審誠信檔案庫﹔2020年8月,教育部表示將出台《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准則》,正在研究制定。

百度指數“學術造假”檢索結果

圖來源:百度指數﹔事件系筆者標注。

針對最新的學位論文造假納入信用體系意見,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統計,2020年09月22至24日,全網信息超過3.6萬條。其中,網媒信息10364條,紙媒信息469條,論壇貼文733條,微信公眾號文章23659條,微博902條。從地域分布來看,對此事件討論最熱烈的地區分布在東部沿海。其中,此事件在江蘇和廣東熱度最高,山東、浙江和北京緊隨其后。

事件概述

主要“學術造假”事件的概述如下:

【翟天臨事件】

2019年2月8日,翟天臨因在直播中回答網友問題時不知“什麼是知網”,其博士學位真實性受到質疑。隨后,微博留言回應稱“只是開玩笑”。隨后,翟天臨被曝出論文被曝查重過高、高考成績存疑等問題。經過調查,10日,四川大學學術誠信與科學探索網將翟天臨列入“學術不端案例”公示欄 。15日,教育部回應表示對學術不端“零容忍”。16日,北京大學對其作出退站處理。19日,北京電影學院稱其博士學位撤銷,導師被取消博導資格。

【曹雪濤院士事件】

2019年11月,斯坦福博士伊麗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知名的學術真實性舉証網站PubPeer上的推文稱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實驗室用PS代替實驗的假論文問題,前后有涉及五十余篇文章被質疑。11月15日,曹雪濤院士本人進行了回應稱將自查,如有問題則撤稿。17日,曹雪濤團隊稱已經糾正了4篇文章。18日,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回應表示,中國工程院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22日,教育部回應,密切關注,正在了解情況。目前,尚無后續發展通報。

【饒毅舉報三科學家學術造假】

2019年,11月29日中午,網傳署名為“饒毅”的舉報信在網絡傳播,信中實名舉報國內3位知名科學家學術造假。11月29日下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正在調查核實此事,目前尚未通報結果。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回應稱裴鋼院士正積極配合權威部門調查,目前尚未通報后續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回應稱耿美玉研究院不存在學術造假問題。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德仁稱長江學者李紅良教授文章有些疏漏但未造假。

【多起小學生造假事件】

2020年7月,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的信息廣為傳播,引發諸多質疑。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正在對其父暨本所研究員調查。7月16日,大賽組委會對其撤銷獎項。同月,湖北武漢一項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作品《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由武漢市兩名小學生完成,獲三等獎,受到質疑。17日,武漢科協回應稱,老師演示教學后,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媒體發現,一名小學生的父親系曾被饒毅兩次舉報學術造假的李紅良。

【冰川凍土贊美師娘論文事件】

2020年1月12日,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博導徐中民7年前在《冰川凍土》發表的論文引起關注。作者在論述生態經濟學的過程中,列舉了導師夫婦的事例,進而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12日,《冰川凍土》發布《撤稿聲明》。26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稱對《冰川凍土》進行停刊整頓,主編免職。2020年9月18日,國家自然基金科學委員會決定,撤銷涉事論文項目,追回資金。

輿情點評

網民或已成為主要的學術規范監督群體之一

由上表可知,網民在上述事件的曝光和傳播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涉及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的事件中,最初的消息源頭為海外社交平台,但是也迅速在國內社交媒體上引爆。由此可知,網民或已成為主要的學術規范監督群體之一。在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下,我國擁有本科學歷及以上的網民呈現逐年增加趨勢,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日益嚴格,教育公平和學術規范已越來越成為和人們息息相關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對網民曝出的各類學術規范問題提高警惕,有關部門也應當疏通民意表達路徑,及時傾聽民眾的訴求,形成暢達而嚴密的“監督網”。

學術話題容易牽扯敏感性社會問題

上表的梳理顯示出,“學術不端”話題往往不是單獨受到關注,而是可能隱含了各類敏感的社會問題。比如,“翟天臨”事件中,博士學位的獲取難度和翟某的“不勞而獲”形成鮮明對比,引爆網民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冰川凍土刊登贊美師娘論文” 事件中,除了論文質量問題,輿論對於“師娘”身份的尤為關切反映此事背后隱含的“師徒關系”和學術環境純潔性問題。當學術不端類問題與已有的社會問題相結合時,輿論的關注度會或將高漲,網民情緒也有可能更加激烈。對此,有關部門切勿認為處理完涉事人員就“萬事大吉”,而是應該用排查類似案例、提高監管力度、制定規范性政策等方式處理好后續工作,謹防次生輿情出現。

官方響應宜部門聯動,形成合力

上述的事件對比反映出,學術造假問題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包括高校、研究所、期刊、賽事主辦方、基金委員會等。因此,當類似事件發生時,輿論也關注其是否隱含“利益鏈條”和“默契腐敗”。同時,雖然各涉事部門分工不同,但網民期待完整的回應。比如“多起小學生參賽論文涉嫌造假”事件中,大賽組委會根據其職權宣布撤回獎項,但網民繼續追問涉事人員處理情況。因此,在橫向層面,有關部門在回應時應注重部門聯動,形成合力,謹防由於事件回應不到位而引發次生輿情﹔在縱向層面,當事件涉及的范圍較廣、影響較嚴重時,也可提級應對以增強輿情處理的公信力。(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趙紫荊)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