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為鄉村振興創造更多“徐州經驗”

2020年09月27日16:22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在希望的田野上

秋來稻菽千重浪,人間最喜是豐收。

64名客商參會,75家企業參展,16個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額達到58.8億元,交易額1.23億元……這是9月25日,2020年徐州現代農業招商暨徐州—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合作懇談會上傳來的一組數字。在這個陽光明媚的秋日午后,徐州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譜寫的華美樂章,又一次響徹黃浦江畔。

2016年,我市與上海市商委會合作,建設徐州—上海蔬菜外延基地,經過多年努力,徐滬兩地在農產品產銷對接方面已形成良好合作基礎,27家蔬菜外延基地成功挂牌,年入滬蔬菜交易量達到100萬噸左右。如今,徐州在上海設立的農產品直銷門店已經超過900家,年銷售額約350億元,既豐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籃子”,也鼓起了徐州農民朋友的“錢袋子”。

產業興鄉村旺,農業提質又增效

從調優農業結構,到壯大產業集群﹔從推進科技創新,到打響農業品牌﹔從育強市場主體,到加快產業融合,我市牢固樹立產業富農、科技興農、品牌強農發展導向,持續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9年,我市耕地面積900多萬畝,糧食產量100億斤,全市糧食生產出現“十六連豐”,農業總產值超過1100億元。在這期間,一大批設施農業得到改造提升,一系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得以加速推進,高標准農田整縣推進戰略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有了新的靶向。

徐州—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建設是我市壯大產業集群,統籌生產、加工和市場物流等功能,加快全市蔬菜產業提檔升級,促進農民增收的務實之舉。自2016年底第一家徐州—上海蔬菜外延基地挂牌成立以來,現已成功挂牌27家,累計供應上海蔬果260萬噸,交易額達到145億元。

我市高質量打造豐縣果業、新沂水蜜桃、沛縣安國等32個省、市級農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大力實施農業品牌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唱響“徐州農好”品牌,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數量不斷提升。大力發展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聯耕聯種等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為了加快產業融合,我市還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農耕體驗等眾多新產業、新業態,新增140多個農村電商品牌,3條線路入圍全國休閑農業旅游精品線路,5個村獲批第九批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7個農園獲批省級主題創意農園。

生態美更宜居,鄉村舊貌換新顏

在生態宜居上下功夫,我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開局之戰、開篇之作,加快推動了全市鄉村舊貌換新顏。

“春季攻勢”“夏季戰役”、秋冬季節“百日攻堅”,是我市全面發起治臟治亂行動的有力舉措。通過有關工作,全市拆除違建近800萬平方米,清理回收集體資源資產超過70萬畝。在改善農民住房條件方面,我市統籌編制小城鎮、村庄建設規劃,打造了沛縣採煤塌陷地搬遷、睢寧扶貧搬遷、銅山舊村改造等一批典型。

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為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供了有益借鑒。我市借鑒浙江經驗,以實施“十大提升工程”為主抓手,推動全域整治、全面提升、全民參與,現已在污水治理、戶廁改造、道路整修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同時,積極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新增省級美麗宜居鄉村228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9個。

從2012年,徐州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創造出“石頭縫裡種出森林”的中國奇跡,到2017年,徐州被評為首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我市始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理念,為了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擦亮農村生態的底色。目前,我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已接近94%,畜禽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率已超過97%,農業綠色發展走在了全省和全國的前列。

樹鄉風善治理,安全幸福又美滿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是重要的動力源泉。我市大力推廣馬庄“以文化人、鄉風潤村”的理念,實施文明創建“十大工程”,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保障。

我市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縣和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持續推動移風易俗,推動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實現村級全覆蓋。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達到100%。全域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豐富拓展文明實踐載體,啟動實施“最美鄉村”創建評選活動,廣泛開展面向群眾、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文體活動,加大優秀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力度,農民精神風貌得到持續改善。

以黨建為引領、以德治為先導、以自治為基礎、以法治為保障的“四位一體”鄉村善治徐州模式,是我市積極探索的一條鄉村善治路徑。近年來,我市重抓基層基礎,建立健全黨支部議事決策機制和運行機制,突出“雙強”標准,選優配強鎮村兩級黨組織書記。創新治理體系,全面推廣“四權”建設和網格化管理,發揮鄉賢工作室、公道會、大佬執等農村治理力量作用。大力推進技防鎮、技防村建設,農村地區立體管控體系基本形成。深入推進鄉村網格化治理,劃分8000余個農村社會治理綜合網格,建成了近1800個村級網格中心,群眾幸福感、安全感得到進一步提升。

生活富敢創新,村振興添活力

無論是提升人居環境,還是改善精神風貌,最終都要讓農民變得更加富裕,才能不斷推動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讓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我市堅持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重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2019年,我市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省定、市定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18萬元。大力發展“六型經濟”,全面提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層次和水平,加大對湖西重點片區幫扶力度,以“八項富民”工程為抓手,扎實做好富民增收各項工作,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共文化、基本醫療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調優支持基層教育發展的政策保障,制定返鄉人員創業扶持政策,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下沉,並嚴格執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著力補齊一批農村民生短板。

為了大力推進資源要素上山下鄉,我市積極推動人才下鄉、能人返鄉、資本興鄉的“三鄉工程”,持續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引導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利用。另外,我市還穩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加大農村金融惠農力度,大力優化水生態、水環境,創新打造沛微邊界治水五聯機制等一批河(湖)治理新模式,率先通過全國水流產權確權試點國家評估,為全國全面推開積累了經驗。

當下的徐州,土地資源儲備充足、科教人力資源豐富、投資成本優勢突出,市委市政府秉承“親商、安商、富商”理念,出台了產業培育、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徐州名特優農產品進入上海、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隨著一大批農業農村重大項目不斷在我市廣袤的鄉村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徐州的鄉村振興之路一定會越走越順暢、越走越寬廣。(沈揚)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