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西場街道壯志村200余畝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新華社發
2020年,是脫貧攻堅、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決勝之年。南通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以“減少相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為目標,突出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和市級經濟薄弱村兩大工作重點,實施了健康援助、產業引領、就業創業、資產收益、教育助力、住房安全、兜底保障、助殘護殘、扶貧扶志等九大行動,確保2020年全市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92個市級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
在南通市委十二屆十次全會上,市委書記徐惠民對打好脫貧攻堅戰提出新要求:重點加強對已脫貧人口、新出現貧困人口和邊緣人口的跟蹤監測,確保真脫貧、穩脫貧﹔拓寬經濟薄弱村增收渠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總結基層經驗,鞏固脫貧成果。
截至2019年底,對照人均純收入7000元/年的標准,南通市在庫建檔立卡55651戶、96105人全部脫貧,其中2019年實現脫貧3973戶、7299人﹔92個市級經濟薄弱村,有60%符合條件的村建立了新型合作農場,80個村的300萬元物業項目建成達效,經濟薄弱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均超過45萬元。
切實提高
建檔立卡戶增收能力
南通市鼓勵各地突出精准幫扶,因地制宜,從項目帶動增加收入、技能培訓帶動就業等方面,增強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和經濟薄弱村自身造血功能,走上可持續增收發展之路。
海門區發展光伏發電、山羊養殖、中草藥材種植,通過能人和龍頭企業,帶動建檔立卡戶脫貧增收,共同發展。對所有建檔立卡戶中隻要有勞動能力和培訓意願的,開展包括育嬰、護理等內容的免費技能培訓。截至今年7月底,已培訓201人,80%實現了就業。
海安市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地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建檔立卡戶可持續增收的能力。姜劉村在土地復墾中,把溢出來的一二十畝土地,由村集體統一種植桑樹,分給貧困戶養蠶,每戶每年收益僅此項就可達四五千元。青墩村把項目與扶貧結合起來,由村裡能人投資建設30畝葡萄園,優先聘用建檔立卡戶從事採摘、除草等工作。位於鄧庄村的海安澄鑫草制品有限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發展打繩戶1000戶左右,輻射周邊十多個鄉鎮,其中南莫鎮建檔立卡戶就有18戶,每戶每月草繩收入有六七百元,成為遠近聞名的扶貧示范基地。目前,全鎮已建起7家草繩專業合作社,每個合作社一年消耗稻草6000噸,相當於1.2萬畝水稻秸稈,有效解決了秸稈焚燒、亂拋亂堆等現象,極大改善了農村環境。
如皋市在常規扶貧的同時,利用黃橋革命老區專項扶持資金在如皋港物流園區購買了面積11800平方米具有產權的兩幢倉儲用房。根據97個參股經濟薄弱村的股份佔比,按7%的年利率進行分紅,從2018年9月開始至今已收到660多萬元。其中,20%分給建檔立卡戶,平均每戶600-800元,最多的達到4000元﹔村集體收入在3.5萬-4.2萬元。
如皋市還整合優質資源向經濟薄弱村傾斜。由富皋萬泰集團和九華鎮三個經濟薄弱村共同投資建設小馬橋扶貧加油站,年收益500萬元,確保每個村每年獲得不低於5%的收益。磨頭鎮整合8個村202萬元,購買了鎮上龍柏灣地產項目三間商業用房,總面積372.06平方米,通過收取租金的方法,預計增加村營收入16萬-20萬元,帶動建檔立卡戶近20戶,每年預計可達8%的收益。目前,南通市圍繞全市新建15-18個扶貧加油站、每個加油站扶持3-4個經濟薄弱村的目標,2020年新建10個加油站,扶持54個經濟薄弱村。同時建立動態調整機制,3年為一個周期,確保更多經濟薄弱村分享項目扶持的成果。
多措並舉
讓建檔立卡戶看得起病
脫貧攻堅,重點要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在實踐中,南通市通過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政策和輔助措施,切實幫助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看得起病,提高生活質量。
家住如皋市磨頭鎮新徐村5組馬保龍一家4口,母親90歲,其妻5年前患上肺心病綜合症,每天吃藥不少於50元,負債十多萬元。如皋市通過完善醫保救助、大病二次補助、民政扶助、補充醫療保險、慈善捐助、社會幫助等“六道醫療保障線”,極大地減輕了像馬保龍這樣建檔立卡戶看病吃藥的經濟負擔,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到95.05%。同時,政府還通過購買商業保險進行二次補助的方式,使低收入戶看病少花錢,甚至不花錢。2018年以來,該市累計商業補充保險理賠2915人次555萬元。
如東縣採取兩種保障模式減輕建檔立卡戶看病負擔:一是以每人100元的標准,購買“防貧保”,設立賠付底線,門檻低、手續簡單,目前已在袁庄等地推廣﹔二是以村民醫療互助的模式,推廣“福村寶”,將商業保險中覆蓋不到的老年人、重症患者進行了兜底,在長沙、曹埠、洋口等地推廣獲得好評,參保人數達到3.3萬,有效解決了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形成了穩定的長效機制,從9月份起將在全縣各鎮推廣。
從今年起,在海門無論大小病都享受醫療救助,以年度為一個結算周期,實行階梯式醫療救助,即個人自費政策范圍內的控制在10%、個人自費政策范圍外的控制在8%以內,個人自付部分的10%由區民政部門買單。海門區悅來鎮裴蕾村村民徐鬆祥患有腎功能衰竭,治療后個人自付部分為914.42元,報銷比例為92.93%,明年初這筆自付部分將全部報銷。
截至2019年底,南通市對建檔立卡人口100%登記、100%為其代繳全部最低標准養老保險費、100%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全市115家醫院實行優先挂號、優先診察、優先住院,設立“一站式”結算窗口,實現就醫便利化﹔建檔立卡人口家庭醫生和電子健康檔案基本實現全覆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中的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全額補助,建檔立卡家庭適齡兒童全部享受政府助學金資助﹔農村低保家庭中經二級甲等以上醫院認定患有癌症、尿毒症、白血病、腎移植、艾滋病等重大病症人員,每月按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的120%發放保障金。
全面推進脫貧
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提升脫貧攻堅的質量就要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南通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產業發展、產業帶動作為強村富民的重要舉措,激發了農業農村活力,增強了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增收信心。
如東縣袁庄鎮利用實施“三個全覆蓋”(高標准農田、社會化聯盟、新型合作農場),在全鎮8個村建立了社會化服務聯盟,配置了相關的資產,建立了烘干中心,對外開展有償社會化服務,所得收入全部歸村集體所有,去年通過溢出土地租金、土地流轉服務費、糧食烘干等,村集體收入普遍達到50萬元以上。
如皋市規定,市財政每年拿100萬元貼息資金用於扶持經濟薄弱村集體領辦新型合作農場,流轉土地500畝以上就可以貸款30萬-50萬元。此外,該市還通過小額貸款、提高貼息額度等金融扶貧,2018、2019年,27個經濟薄弱村共放貸975萬元,貼息46.12萬元。
啟東市王鮑鎮廟橋村有13戶建檔立卡戶,當地最大的家庭農場——帥全家庭農場,流轉土地 200畝,種植山藥、香芋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優先聘用村裡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每年勞力工資支出達30多萬元。同時,對建檔立卡戶購買農資均低於市場價10%,按零利潤銷售。
家住啟東市王鮑鎮廟橋村6組55歲倪忠禮是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家中4口人有3個病號,種一畝地,養了10多隻羊。這些羊都是帥全家庭農場場主倪忠輝送的,目前通過自繁已經有20多隻羊,倪忠禮在農場干些力所能及的小活,一年也能掙幾千塊。
同時,南通市建立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對易返貧不穩定戶和易致貧邊緣戶實行動態監測,所有易返貧不穩定戶享受教育、醫療、住房等相關扶貧政策,易致貧邊緣戶則納入幫扶體系,給予幫扶。截至8月15日,全市累計摸排脫貧不穩定戶610戶、1191人﹔邊緣易致貧戶168戶、400人。
此外,南通市還採用督查、審計等手段,壓實扶貧工作。市紀委監委把每季度第一個月最后10天作為脫貧攻堅督查時段,及時形成督查通報、發出限期整改通知,明確問題整改責任主體和整改時限。對問題影響較大的,及時啟動問責程序,為脫貧攻堅提供紀律保証。
新華傳媒智庫調研組
(執筆:平根 張平 建明 亞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