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同至 聽江蘇最美抗疫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真情訴說濃濃家國情

2020年10月01日07:1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國慶中秋喜相逢 小家大國同心圓

國慶,神州歡騰﹔中秋,萬家團圓。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經受住了疫情考驗,滿街飄揚的五星紅旗格外鮮艷,窗外的團圓之月格外皎潔。今天,雙節“喜相逢”,國與家“撞了個滿懷”。今天,億萬中國人心中興起的是無盡的家國情懷。在這值得銘記的美好日子裡,記者採訪“最美抗疫家庭”“五好文明家庭”,聽他們真情訴說濃濃家國情。

為國,凝結一個個小家的溫暖力量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雙節”來臨前,家住常州的孫英一家收到一份特殊邀請函——10月1日去武漢,和素未謀面的朋友團聚。這讓孫英和女兒朱書陽激動了好久。

發出邀請的,是武漢多家社區的負責人。雖然從未見過面,但他們之間的情誼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變得十分深厚。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在江蘇理工學院擔任團委書記的朱書陽向母親孫英求助,學校后勤人員和滯留學生缺少口罩,希望母親能幫忙聯系口罩廠商。孫英答應后才發現,那時口罩已一隻難求。她當時又想到武漢抗疫一線,湖北省內的生產線幾乎停擺,他們怎麼辦?

2月3日,武漢市青山區行政審批局支援青山區鋼化村街道的張軍麗在網上發布求助信息:“誰有口罩資源,我在武漢,單位急用。”這條信息引起孫英母女倆的注意,經過核實,並與快遞公司反復溝通后,她們把自己購得的一批口罩、雨衣、手套、消毒顆粒等物資,寄到張軍麗所在的社區。

與武漢取得聯系的當天,孫英輾轉反側,凌晨4點,她決定建一個微信群,群名就叫“徹夜難眠”。這個群一天就加進90多人,有需求的武漢基層社區書記進了群,江蘇乃至全國的愛心人士成為群友。后來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孫英和愛心人士又組建起“心疼武漢行動群”。

“我們無法想象,那段日子裡武漢的千萬個普通家庭有多難!”時隔數月,孫英言及於此仍會哽咽。母女倆24小時不關機,與湖北311個社區結對,愛心群累計捐助防疫物資價值超過150萬元。一家人共計花費4萬余元,孫英家庭也因此被評為2020年“全國抗疫最美家庭”。

面對榮譽和贊揚,已經退休4年的孫英說:“人這一輩子能碰到的歷史性時刻不多,這次疫情我們家能夠心向武漢,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感到十分榮幸。”

正是一個個這樣的家庭緊緊凝聚在一起,舉國抗疫,國家和億萬家庭才度過疫情危機。

同樣獲得“全國抗疫最美家庭”的殷飛一家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參與抗疫。殷飛是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疫情期間,他帶領小家“齊上陣”,一堂堂特殊的網課,鼓舞了成千上萬緊張、焦慮、無助的家庭。

1月23日,殷飛一家錄制的《讓家更有力量》系列微課上線。課程從最基本的“如何洗手”開始,到心理問題疏導等,涉及各種防疫知識。“其實,疫情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直到3月1日,系列微課都堅持在“江蘇婦聯”官微日更。

為家,燃起一次次創業奮斗的動力

今天是新中國71年華誕。71年,是一部家書,國運與家運,緊密相連。

“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背后都是強大的國家在支撐。”看著商場裡人來人往,城市煙火氣日益升騰,郁青總覺得感恩。“雙節”來臨,南京青年創業者郁青比平時更加忙碌。她創辦的蘇尚生活廣場剛剛舉辦過喜迎國慶中秋的社區活動。

蘇尚生活廣場既是家庭事業的連接點,也是家國同心圓的一環。經過這幾年的奮斗,蘇尚生活廣場成為江蘇第一家挂牌“全國標准化社區商業中心示范店”的生活廣場,郁青已運營打造6家社區綜合體。從歐洲留學歸國后,郁青致力於將蘇尚生活廣場打造成像家一樣的社區綜合體。“家庭是我的重要支撐,父親與我並肩工作,母親影響了我的眼光和格局。”成長之后,除了依靠祖國,郁青發現自己也可以為國家貢獻力量。“祖國繁榮昌盛,家庭事業才能興旺發達。這樣的認知和氛圍,讓我更有奮斗動力。”

很多游客來到南京老門東景區,都會走進一家叫“槑好時光”的主題店。“阿槑”是創業女性李紅萍創造的一個IP。這個卡通人物被設定為土生土長的南京老城南人,一名“草根”青年。李紅萍通過阿槑的“童年回憶”,帶人們領略老南京的味道。

為了阿槑,李紅萍賣掉過自己的房子,租了6年房。在動漫原創這條路上,她已堅持12年。如今,南京文旅海報上有阿槑,全國運動比賽的形象代言人有阿槑,月餅禮盒上也有阿槑。

堅持沒有白費。以阿槑為核心IP的“槑好時光”已經有了相對完整的商業模式。位於老門東的主題生活館、三部動畫片、一部舞台劇……李紅萍給阿槑的定位是,以原創動漫IP為載體,做南京城市文化的代言人。她想用阿槑身上的家文化和老南京的風貌記憶,填補快節奏生活下人們內心人文需求的空白。

像郁青和李紅萍一樣,把“家”作為創業加油站,用“家風”滋養創業土壤的家庭,還有很多。江蘇2600萬個家庭,就是2600萬個不懈奮斗的“細胞”。“細胞”健康了,整個社會才會健康。

傳承,讓家國情懷豐潤精神世界

幾千年延綿不斷,家國情懷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主脈,還蘊含著新時代的責任和擔當。

萬家團圓時,總有一群人默默堅守崗位。9月14日,如皋市林梓醫院中醫科醫生胡海華接到緊急任務趕赴昆山,負責經上海空港口岸入境來南通人員的轉運工作。作為隨車醫生,一路上他要隨時關注旅客身體狀況,測量體溫,如有異常及時處置,確保每一位轉運人員都能順利到達隔離點。

因為全程二級防控,封閉管理,一旦穿上防護服就不能上廁所,這對於近60歲的胡海華來說,並不容易。但最讓他牽挂的是,農歷八月十五是老母親90歲大壽。“我是一名退伍老兵,還是一名醫生,疫情防控就是戰斗命令。雖然‘雙節’不能在家陪伴,但我想用實際行動向祖國和90歲的母親獻禮!”胡海華在寫給醫院的思想匯報裡鄭重承諾。

情懷如夢,家國在心。今年92歲的馮樹憑老人耳聰目明,這幾天,老人正在策劃新一期的《家》報。這個傳統,他整整保持了29年。2300多期《家》報也成為馮家家風傳承的“根據地”。“最近要出兩期,內容是關於‘抗美援朝’的。還有聽新聞廣播獲得的消息,都要放到國慶特刊上。”1928年出生的馮樹憑,是一位部隊離休干部。1991年6月30日,為了紀念妻子退休,感謝她為家庭的付出,馮樹憑決定出《家》報。29年來,《家》報一直是夫妻倆主編,每期發行6份,4個子女家庭各一份,馮樹憑夫婦一份,還有一份存檔。從手抄報到電腦排版,從剪報貼圖到全彩打印,《家》報將家國大事小情盡錄其中,見証家庭成長,也記錄社會變遷。

多年來,馮家先后獲得“全國五好家庭”“全國教子有方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子女也相繼成才。每逢重要節日,《家》報都會以特刊形式記錄。今年“雙節”,馮家近20口人歡聚一堂,馮老將帶著新出爐的《家》報給小女兒過生日。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採訪中,殷飛上六年級的兒子殷禮陽告訴記者,他特別喜歡古典小說,期盼能成為像關羽那樣的英雄。殷飛點撥兒子道:“什麼是愛國,就是國家民族有危難時,個人能挺身而出,擅長什麼就做什麼。我擅長講課就制作微課,你可以用你的方式鼓舞小朋友。”殷禮陽便開始寫詩,還在雜志上發表。

小家鼓舞大家,今年元宵節仍在疫情期間,殷飛一家曾策劃“窗戶燈會”,把手作燈籠挂在窗邊點亮,並貼上“武漢加油”“我們一起努力”等字樣,向鄰裡傳遞信心與希望。“溫暖別人的同時,其實也在溫暖自己。家國情懷從來都不只是案頭的說教,更是鐫刻你我內心的精神圖騰。”殷飛說。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