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時,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來到雨花台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何安世夫婦。
本人供圖
周惠生夫婦。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馬道軍攝
【編者按】
10月1日是新中國71周年華誕,71載光陰,親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並為之不懈奮斗的老戰士、老英雄們,年紀最小的也都已經白發蒼蒼,他們是新中國成立的見証者、奠基者,他們的奮斗故事是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奮進的寶貴精神財富。本報今起推出“老英雄話家國”欄目,走近老英雄和他們親歷過的難忘歲月。
71年前,還不滿20歲的王超作為張家口軍委工校優秀學員代表,榮幸地參加了開國大典觀禮團。國慶前夕,記者在江蘇省軍區南京第十四干休所見到了這位90歲的離休老干部、解放軍老戰士,聽他講述了自己與開國大典的故事。
“1948年我升入蘭州西北師院附中高中三年級,那時學生運動遍及全國,班裡一些進步同學都在悄悄地傳看革命進步書籍,我也是其中一員。“最令人激動的是半夜同學們一起偷偷收聽新華社廣播,其中關於‘歡迎青年學生到解放區學習和工作’的號召,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的心。”王老告訴記者,不久后他和同學下定決心,悄悄出發,趕赴解放區。
到達河南解放區后,區人民政府的干部熱情地接待了王超和他的同學們,並介紹他們去開封中原革命大學。
1949年3月,王超進入中原大學,被編入第三十五大隊。在中原大學學習了5個月后,剛剛成立的張家口軍委工校想招收選拔一批文化程度較高的學生入校學習,有高中文化基礎的王超便被選中,來到張家口軍委工校,光榮地參加了解放軍,並被編入工校一部,學習軍事通信工程。
“那真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大喜事!”說起自己被學校推選為優秀學員代表參加軍委直屬單位開國大典觀禮團,王老至今興奮不已。他告訴記者,10月1日凌晨三點他們就緊急起床整裝集合,參加觀禮指揮部的統一編隊。受閱部隊上午8點便到達東長安街集結待命,軍委直屬單位觀禮團則在西長安街六部口一帶的街巷內集合,於午后才到達天安門金水橋邊的觀禮位置。”
“當天下午,毛主席和參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委員們乘車到達天安門城樓”,王超清楚地記得,“忽然聽到有人大喊‘毛主席上天安門了’,剎那間廣場上30萬群眾歡聲雷動,歡呼聲經久不息。”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隆重舉行,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終生難忘”,王超告訴記者,那一刻無數往事涌上心頭,他想起了在故鄉青島美麗的棧橋上看見外國水兵毒打中國勞工的慘痛景象﹔想起了小學同窗好友被日本浪人毆打致傷輟學的往事﹔想起了為逃避日寇從山東流亡至蘭州的苦難經歷……“毛主席的宣告和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升起,標志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也是我日夜期盼和為之奮斗的。”
五星紅旗升起之后,緊接著是閱兵和分列式,“天空上受閱戰機盤旋,地面上坦克方隊轟鳴”,回憶當時的盛況,王超印象最深的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20兵團199師擔負的受閱方隊,當軍旗車“功臣號”坦克行駛到金水橋前時,隨著領隊的李水清師長的一聲洪亮的口令“正步走”,軍旗手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一”軍旗下傾45度角向天安門城樓致敬,同時2000名受閱將士也向右擺頭45度,將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天安門,2000人的腳步像敲著一個鼓點,鏗鏘有力地震撼著天安門廣場,也振奮著全體中國人的心,他們的英姿展現了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無畏無懼的英雄形象。
當天晚上夜幕降臨,華燈齊放,正陽門外,一聲轟響,多姿多彩的禮花射向夜空,聚在天安門前的群眾向著天安門城樓歡呼揮手不肯離去。“9點20分周總理向群眾高喊:‘同志們辛苦了,大會結束了!’毛主席與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也緩步走向天安門城樓東端向群眾揮手致意,又折回到城樓西端不斷地揮帽致意然后走下城樓,人們才逐漸散去。”
離休前,王超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二系副主任,1987年3月離休。“新中國成立71年,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開國大典的一幕幕,激勵著每個中國人,不忘初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奮進。”王老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余夢嬌
通訊員 繆錦蓉 陳晨
雙節並至,老戰士追憶往事
家國同慶,最是感恩時刻
家國同慶,家國共緣。今年中秋與國慶相遇,個人、家庭、國家,在這一天緊密結合在一起。
昨天,記者採訪了部分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戰斗經歷和現在的幸福生活,感慨祖國和南京發生的滄桑巨變。
91歲何安世:“有了國家的強大,才有現在的幸福晚年生活”
何安世,1929年出生,今年已91歲高齡,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在歐葆庭仙林國際頤養中心,撫摸著胸前的紀念章,老人回憶起71年前那段血與火的經歷時,至今仍激動不已。
何安世回憶,1938年,侵華日軍攻打家鄉臨沂,在縣城一路掃蕩燒殺,大家匆忙逃難。同年,18歲的大姐參加了抗日,成為黨員,二姐參軍以后隨部隊到了東北。作為抗日家屬,家裡每月能享受30斤小米的補貼。1942年,家鄉的抗日政府成立了沭海中學,抗日家屬可以去沭海中學上學,他就報了名,離開家去贛榆上學。后來,日軍頻繁掃蕩,不久他參加了八路軍,分配到濱海軍區第二軍分區衛生訓練隊。
老人動情地說,戰場上槍彈無眼,但是戰友們對他愛護有加,連長常說:“我們就你一個衛生員,你要護理、搶救我們的傷員,如果你受傷或者犧牲了,我們的傷員怎麼辦?你是我們的保障!”
1945年的一場戰斗讓老人記憶猶新。“我們去石湖車站准備接受日軍投降,但是他們不投降,然后就開始向我們射擊。” 何安世清楚地記得,敵人約有一個排的人數,裝備很好,有兩挺機關槍、一門迫擊炮。當時他在第一包扎所,其實是在一個牛棚裡,牛棚前有個食槽,一發炮彈打在食槽上,食槽炸了,接著一發炮彈打在牛棚右邊,又一發打在左邊,幸好沒有打中牛棚。他幸運地與死亡擦肩而過。
“我的大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她在1943年的一次對日戰斗中,壯烈犧牲。”老人一邊講述,一邊擦拭著眼角的淚水。
從1943年參軍,何安世在部隊待了12年,從一名衛生員,到調劑員、司藥、司藥長,后來在醫院任藥劑主任,直到1955年轉業。1958年,29歲的何安世進入南京藥學院(現在的中國藥科大學)上學、工作直至離休。
“祖國的輝煌,在於每個人都在閃耀自己的光,胸前的這枚紀念章就是最美‘飾品’。如今,有了國家的強大,才有現在這樣的幸福晚年生活!” 何安世感慨道。
86歲周惠生:愛好攝影,見証南京城市的變遷
周惠生,1934年出生,1949年入伍,曾參加蘇南太湖地區剿匪戰斗。“我很慶幸參加了解放軍,現在生活在南京城,已經很知足了。” 在江蘇省軍區第16干休所,周惠生老戰士對記者說。
作為徐州軍分區原副司令員,周惠生一生見過不少生死,但老人並沒有主動談這些,而是跟記者聊起了離休后的生活。和其他老人一樣,現在能過著頤養天年的生活,老人覺得很知足。
周惠生老人現在的愛好就是攝影,家中擺滿了攝影作品。老人也是南京市老年攝影家協會、南京市攝影家協會的成員,其攝影作品《秦淮夜色勝天堂》,曾被各大媒體採用。
在與記者的交流中,老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和夫人一次國慶節當天在玄武湖游玩的照片被用在了攝影展上。
“這是2006年國慶節當天來南京游玩時,正好碰上玄武湖組織老人九九重陽免費游園會,和老伴一起騎著自行車逛逛。后來才知道被記者拍下來了。” 周惠生回憶道。
記者看到,照片中周惠生和他的老伴笑容滿面地騎著游覽車在玄武湖公園的大道上,巧的是畫面中還有一對青春靚麗的情侶羨慕地望向這對執手偕老的白發伉儷。
同是異鄉游客的白發伉儷和少年情侶,就這樣在鏡頭中成了南京玄武湖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
如今,86歲的周惠生雖年事已高,但笑容和照片裡的一模一樣,一旁的老伴雖然早已掉光了一排牙齒,仍然笑容可掬,陪伴在老人身邊。
“71年的歷史變遷,我們這代人從戰火中走來,見証了新中國的誕生,經歷過艱苦的歲月,隨著新中國一同成長,共同見証著如今的繁榮富強。我是一名攝影愛好者,這些年拍了大量攝影作品,見証南京城市的變遷,我很自豪。”周惠生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馬道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