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南京10月8日電 (馬曉波)11月1日起,南京將正式實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鼓樓區作為中心城區,相關工作准備得如何?8日,人民網從該區召開的垃圾分類工作動員部署會上了解到,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從今年4月份起,鼓樓區啟動了新門口10號等6個居民小區、南京腦科醫院等15家單位的垃圾分類先行先試工作,上半年全區垃圾分類專項考核位列主城第一。下一階段,該區將通過抓好三項具體工作、健全三項推進機制,確保垃圾分類工作務實高效推進。
先行先試,居民幸福感不斷提高
新粉刷過的牆面,平整的柏油路面,干淨整潔的地面……走進南京市鼓樓區新門口10號小區,人們會為這裡的潔淨而感嘆。其實,這是一個已建成31年的老小區,除小區出新這一重要原因外,面貌“煥然一新”的秘訣還在於推進垃圾分類。
“社區前期挨家挨戶發了垃圾分類小冊子,還常有工作人員上門宣傳。垃圾分類亭房建成后,大部分居民都能自覺做到垃圾分類投放。”家住23號樓的趙阿姨說,近年來小區面貌日益改善,居民們主人翁意識逐漸增強,幸福感更是不斷提高。
新門口10號共設有3處垃圾分類亭房,其中兩處設在了小區門口。在不少居民看來,亭房原木色的牆面配上烏青色的房頂,很是美觀。小區居民在垃圾站旁掃一掃自己的專屬二維碼就可以投放垃圾。走到亭房附近可以發現,夏季惱人的垃圾餿味在這裡基本聞不到。“除了內置通風氣扇外,亭房內均配備了臭氧消毒機和紫外線驅虫燈。”中央門辦事處城管科垃圾分類負責人張虎說,過去各單元樓下的垃圾桶常會被抱怨氣味擾民。該小區實行“撤桶並點”后,同樣廚余垃圾半天一清,垃圾異味問題得到了解決。
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鼓樓區垃圾分類前端分類進展有序,中端收運初成體系,末端處置穩步推進。從數據來看,全區有22個小區25個收集點實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列入市考核的機關、學校、醫院、商業綜合體、農貿市場等單位,已有868家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覆蓋率96%﹔建立分類收運專線15條,其中,餐廚廢棄物11條、廚余垃圾2條、可回收物1條、有害垃圾1條﹔建成清涼山餐廚垃圾處理站,以及小型分散就地餐廚處理設施14處,日處理能力達54噸。
便民利民,確保垃圾分類工作務實高效推進
垃圾分類看似是件小事,卻是關系社會文明水平、關乎綠色發展的大事。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南京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就要從“帶妝彩排”轉入“全民公演”階段。在鼓樓區垃圾分類工作動員部署會上,鼓樓區代區長洪禮來就相關工作作出部署。他介紹,要抓好三項具體工作、健全三項推進機制,即抓好垃圾分類收集亭房建設工作,垃圾分類指導員配備上崗工作和廚余垃圾收運工作﹔推進行業+屬地機制,分工+聯動機制,執法+監督機制。
據了解,圍繞垃圾分類收集亭房建設工作,鼓樓區將對照市下達“60%居住區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目標要求,區域內913個住宅小區要完成555個小區、共799處分類收集點的建設任務,並推行定時定點強制分類。各街道、各社區要認真對照任務清單,倒排工期、落實責任,因地制宜推進收集點選址和基建工作,尤其是對老舊小區,要結合綜合整治,有序推進“撤桶並點”,布局移動式垃圾廂房,方便居民分類投放。
垃圾分類,提高居民分類意識是重點也是難點。鼓樓區委書記劉軍表示,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最關鍵的是要讓群眾願意做、做得好,這就需要我們以“用戶思維”來系統謀劃、合理引導。要示范帶動,讓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帶頭分”。要建立“好操作、可持續、受歡迎”的分類回收模式,讓群眾“會分”。要進行可觀可感的理念教育和價值鼓勵,讓群眾“願分”。要精細做好分類清運,保証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回收、廢物處置等無縫順暢銜接,讓群眾有動力“持續分”。
具體而言,鼓樓區提出要做到因地制宜,賞罰並舉。堅持“一小區一方案”“一院落一方案”“一樓棟一方案”。不搞一刀切,通過社區議事平台,量身定制各小區分類方案,尤其是對老舊小區更要因地制宜,方便居民分類投放。用好“激勵+強制”。可以學習借鑒上海“綠色賬戶”、北京“綠色生活驛站”等成功經驗,探索出更多更受群眾歡迎的方式。對不符合要求的分類行為,採取責令改正、拒收、罰款等措施,用短期“陣痛”立下長期“規矩”。
此外,針對居民在分類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鼓樓區提出要便民利民,科技賦能。既重人性化,也重智能化。操作手段盡量簡便易行。突出一老一小等群體,制定一目了然的垃圾便捷分類圖錄,加強現場指導。同時,針對居民在分類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調整,不斷改進工作方法。管控方式力爭精准精細。要加強科技創新,靈活開發分類管用、居民愛用的應用場景,充分運用區、街、社區垃圾分類三級信息平台,精確管控投收運處各環節,用科技智慧促進科學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