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部分前沿領域在國際上進入並跑、領跑階段。在當前所面臨國內外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而中國,擁有著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科技期刊從業者。中國的科技水平、科技期刊終究要走向世界一流,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吸引科研成果在中國期刊發表,給廣大科學家、科技期刊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讓科技創新成果在“中國大地上”源源不斷涌現出來。
9月23-25日,在長春召開的第十六屆科技期刊發展論壇是科技期刊界一年一度的交流盛會,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光:科學與應用》編輯部、《中國科學:數學》編輯部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們深度聚焦科技期刊發展環境、編輯隊伍建設、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等方面,探析筑建中國科技期刊生態圈、促升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路徑。
全面提升“學術鏈”水平,優化科技期刊生態圈環境
一篇學術論文,是一名或多名研究者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現有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深耕專一領域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當發表在科技期刊上,該論文也成為了供其他研究者參考、借鑒的科學研究。因此,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英國工程技術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馮長根認為,科學研究、科技期刊和學術論文建構了“學術鏈”的主要結構。
在科學研究和科技期刊方面,我國予以高度重視,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等部門已經建立了相當健全的責任追究、質量把關、資金支持機制,馮長根指出,目前“學術鏈”中發展最薄弱的環節是學術論文,學術論文成為了學術鏈木桶的短板。
“現在沒有機制、制度去管理學術論文的質量,中國每年有8到10萬博士生、40到50萬碩士生進入高校,他們所產出的論文佔據了我國期刊總量的大部分。但這些年輕學者大多卻從來沒有被培訓過寫論文的科學范式,這極大影響著我國科技期刊論文的質量。”馮長根認為當下業界的問題在於對學術論文的注重不夠高。
馮長根認為,要建設一流科技期刊,不僅隻注重科學研究和科技期刊的建設,在學術論文的制度建設、結構建設上也要發力,要統籌好“學術鏈”的每一個要素,從整體著眼中國一流科技期刊的推進。
“科技期刊的作用,不能隻看它的發表功能,還要在生產力轉化、發現和培養人才、提升國家科技創新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突出科技期刊的價值。”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說。
建設科技期刊也應把握在宏觀處著眼具體問題,在普遍聯系中探析個體條件關系的方法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數學》主編袁亞湘認為,要發展科技期刊,還應考慮科研整體的氛圍,科技人員能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科研上,能舒心、踏實的做科學研究,就是理想的科技期刊發展生態。
培育學習型編輯隊伍,提高科技期刊編輯綜合水平
在本屆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還舉辦了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大賽,大賽對青年編輯的辦刊理念、編校技能、溝通協作、臨場應變能力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旨在搭建青年編輯學習交流和自我展示平台,培養更多優秀的科技期刊后備人才,促進青年編輯業務水平的提高和辦刊理念的創新,提升青年編輯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培育一流編輯,亟需提高編輯們的收入水平,《光:科學與應用》執行主編白雨虹認為,業界對於科學期刊編輯,應該設置類似‘杰青’‘優青’這樣資金專項的項目,給熱愛投身科技期刊編輯事業的科技期刊編輯們以相匹配的學術地位和多渠道提升機會,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編輯隊伍。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副社長劉冰認為,科技期刊編輯自身應具有流暢交流、科技傳播的素養。他說:“科技期刊編輯不僅要具有人際交流方面的能力,也要更進一步加強編輯的公眾傳播素養。科學傳播不單是對小同行的服務,還要對大同行服務,這需要科技期刊編輯加強多方面素養的提升,體現語言能力、推廣能力等,從而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面對當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綜合化發展的趨勢,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副院長楊海平認為,新型編輯在媒體融合時代下,面臨的不再是單一性的文字約稿難題,而是更復雜的多元化、多模態的環境,新型編輯應掌握多種傳播工具、多種表達方式的技能,除了紙質載體、網站、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之外,新型編輯還要適應當下傳播語境,借用如快手、抖音、今日頭條等新興媒體,了解大數據時代下的品牌推廣模式。
深化國際水平期刊平台建設,拓寬科技期刊合作共贏之路
新時代的中國,以共建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的世界經濟體系為導向,中國科技期刊也在順應歷史形勢邁向合作共贏的世界舞台,融入國際一流期刊行列。歷史大潮中,中國科技期刊界面臨著如何處理好舊媒介和新媒介的關系,以及如何重新審視期刊評價體系、海外人才引進等問題。
“中國科技期刊應有符合國際水准的期刊評估標准,這是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的必經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數學》主編袁亞湘說。
從2016年,中國科協啟動了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以年度為周期,開展遴選,採取統籌安排、分類實施的方式,將中國科技期刊文獻劃分為10個學科集群,每個集群分配10篇名額,每年認定不超過100篇優秀論文,旨在讓中國科技期刊服務國內外廣大科技共同體,匯聚領先研究成果,加大學術交流傳播和應用轉化,助推學科發展和產業建設的實踐。
據介紹,今年的遴選工作分別委托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等10家單位牽頭組織,廣泛發動專家學者參與。經過背對背的推薦,集群初審和中國科協終審,最終確定了96篇入選。入選論文的85種來源期刊既有立足於國內精耕細作的高質量的中文期刊,也有面向全球開放進取的高水平英文期刊,真實展現了中國科技期刊在逐步走向國際舞台的歷程和決心。
物質生產方式決定著生產關系的變革。在大數據技術引領的時代下,科技期刊能否客觀理性的正視新興技術、新興媒體的工具價值,對期刊能否走向世界一流關系重大。
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副院長楊海平認為,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等新興技術不僅更加細化了期刊出版物的展示層面,而且改變了知識傳遞的方式、期刊和用戶之間的溝通模式,期刊從業者應該積極利用新興技術把內容生產、內容服務和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統一起來,積極融入新技術環境裡去﹔此外,期刊界乃至整個出版行業應對新興技術進行研究,提取出有利於創新出版模式的技術,如深度學習、知識圖譜、AR、VR展示方式等,另一方面,科學知識從最早的信息服務到現在知識單元服務,在顆粒化越來越細、用戶需求越來越明確的背景下,整個行業應該圍繞技術可能性的弊端,設置預防性的規則和規范,而且規范應該具有世界通行性。
融入國際學術交流圈,提升中國科技期刊與國際出版發行企業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水平,除了建設國際標准的期刊評估體系、提高科技期刊數字化技術運作能力以外,人才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提高科技期刊國際化水平,引進海外人才並不是特別重要的方式。引進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對於中國建設一流科技期刊來說,更加重要。”袁亞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