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抗美援朝老戰士施斌:徒步行軍33天進入上甘嶺陣地

2020年10月17日07:54  來源:揚子晚報
 
原標題:徒步行軍33天進入上甘嶺陣地

  採訪結束,施斌堅持送記者出門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再訪老兵⑦

  深秋,海門,微涼。三星鎮瑞南村的一處農家平房門前,依然是綠油油一片。記者趕來時,90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施斌正在吃飯,一碗紅薯米飯、一盤炒青菜就是他的午餐。“青菜是我自己種的,午飯是我自己燒的,我完全可以自給自足。”老人笑著說。

  談笑間,老人的思緒仿佛隨著老舊臥室裡自己的一張軍裝照,回到了69年前的上甘嶺……

  施斌11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打短工維持生活。1949年11月,施斌加入了民兵組織,當上了民兵隊長。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后,毛主席向全國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隻要國家有需要,我隨時站出來!”1951年,海門召開了民兵隊長大會,施斌瞞過家人就報名參加了志願軍。當時家中的老母親看到施斌胸口戴著大紅花,背著一床被子回到家,知道兒子即將奔赴戰場,默默流了眼淚。

  由於戰況緊急,1951年3月,施斌和戰友們經過短暫集訓后,就直奔朝鮮戰場。

  雖然已經過去近70年,但施斌的目光似乎一眼穿透那段殘酷的記憶。“我們徒步33天,才抵達上甘嶺附近的391高地,在那裡阻擊敵軍。”白天美軍進攻激烈,天上飛機肆意掃射,地上坦克橫行,隻有夜晚才能行軍。

  一路走來,看到的處處是廢墟和尸體,火藥和血腥味彌漫在冰冷的空氣中,施斌心中涌起的哀慟悄然化作誓死衛國的意志。

  在激烈的戰斗中,水比命還珍貴,槍管子打熱了,子彈飛不遠,就需要水來冷卻。一場戰斗下來,戰士們渴得火燒喉嚨,也隻能撿一塊雪,塞進嘴裡,慢慢化開。

  堅守上甘嶺的日子裡,施斌是重機槍手和班長。“當兵不怕死,怕死不當兵”,這是施斌總挂在嘴邊的話。在槍林彈雨中,他守著他的那杆蘇制機槍,指哪打哪,和戰友一次次守住了陣地。攝氏零下45度的氣溫,身上僅僅穿著一件棉衣的施斌,殺紅了眼,汗水一次次濕透了衣背,又在冰冷的空氣中凝結,如此不斷反復……

  戰爭無情,犧牲就像呼吸一樣平常。在戰斗中,施斌的一位同鄉,在敵人的冷炮中,被飛濺的彈片擊中左眼,還崩斷了兩根手指,幸運的是命沒有丟。施斌也曾親眼看見過戰友沒有忍住氣,跑進了敵人的埋伏圈,一起身就被坦克一炮轟成了碎片。施斌回憶時,緊握著干瘦的雙手,一如當時的他隻能攥緊手裡的槍,屏住呼吸。

  白天,戰士們用身軀抵御敵軍的猛烈進攻,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沖鋒與反沖鋒。夜晚,就著星光月色,在山洞裡,將麥子磨碎,混著雪水灌進喉嚨,就算是一頓晚餐了。地上鋪上干柴,裹上僅有的一件大衣,就這麼睡去。一個多月后,身邊的弟兄越來越少。

  “每當有戰友犧牲,我們就用白布將他包裹好,埋在朝鮮的土地裡,插上木牌,有時候沒有木頭就壓塊石頭,就當是墓了。”在風雪中,不一會,積雪就沒過了白布,什麼都看不見了,寒風呼嘯,不知道下一場戰斗何時來臨。

  抗美援朝勝利后,施斌回到了祖國,被授予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一次。1957年復員回到家鄉海門。憑著在部隊學習的文化知識,施斌先后擔任過小學教師、村小校長、中心小學教導主任、村支部書記、社辦廠廠長等職﹔並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工作積極分子。1984年退休后,施斌又當了26年的生產隊隊長。

  雖然抗美援朝的歲月艱難又充滿危險,但施斌為自己親歷這段崢嶸歲月深感驕傲,也感恩現在享受的待遇和生活。“老伴去世后,我一個人生活,身體很好,還能自己種菜,生活挺愜意。每個月的各種補助花不完,子女也會經常回來看我。”施斌說,看著周圍的百姓都過上了小康生活,我們付出的流血犧牲,也值得了!

  採訪結束告別時,施斌堅持送記者出門,大聲地說了句朝鮮語,大意是“謝謝,再見!”他胸前的紀念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施天嬌 周姚 陸文韜)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