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農業產業強筋骨 鄉村振興加速跑

2020年10月23日16:29  來源:海安日報
 
原標題:農業產業“強筋骨” 鄉村振興“加速跑”

秋風起,稻穗黃。走進隆政街道聯合村,3000畝高標准農田平整方正,機耕道路筆直延伸,大小溝渠縱橫交錯。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沉甸甸的水稻正從地裡奔向割機裡,全程不落地。

海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優越的生態環境、先進的稻作技術、強大的加工能力,鑄就了海安稻米的優勢地位。10月10日,全國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項目——中高端優質稻米產業技術集成與推廣項目在海安正式啟動,“海安大米”金字招牌進一步擦亮。

優質稻米的品牌提升得益於海安多年來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振興“強筋骨”,持續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大力發展依托農業農村資源的二三產業,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陣。今年,海安高標准農田建設、新型合作農場發展獲副省長趙世勇充分肯定。全省夏收夏種暨促進糧食穩產增效現場推進會、全省水稻機械化種植現場推進會等多場次有影響力的會議相繼在海安舉行。

調優產業布局

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10月1日,記者在大公鎮群益村繭站庫房內看到,剛剛收購的鮮繭堆積如山。工作人員往來不絕,運繭、布繭、烘繭井然有序。“今年一共養了8張紙中秋蠶,收獲鮮繭600多斤,估計能賣1.2萬元。”村民戴賢旺的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發展鄉村產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海安立足農業產業基礎,及時編制優質稻米、蠶桑、禽蛋、水產、蔬果五大主導產業三年(2018—2020年)發展規劃,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今年初,海安啟動實施“擴桑三年行動”,示范推廣蠶業農場、小蠶共育、種植草本桑,積極化解蠶桑產業發展難題,成效顯著。年內新栽桑近5000畝,市財政補貼687.14萬元制定蠶繭保護價收購政策。得益於此,今年海安春蠶發種5.04萬張,收購鮮繭1891.3噸,收購均價42.48元/公斤,高出全國春繭收購均價10元以上。

日前,南通市重點項目、全國單廠規模最大的飼料生產項目——江蘇天成科技集團南通飼料公司全面達產。該項目生產顆粒、粉狀、濃縮、復合預混等系列的300多種無公害畜禽、水產飼料,串聯起了蛋雞養殖、雞蛋加工、產品研發等產業板塊,有力助推了禽蛋產業提檔升級。在智能化車間內,全自動的現代化流水線令人嘆為觀止。“如今我們的年產能達到60萬噸,提高了一倍,預計到明年,該項目總銷售額將超過10億元。”江蘇天成科技集團副總經理王文郁說。

不僅僅是蠶桑、禽蛋產業,在海安,現代農業遍地開花,鄉村振興的“產業味”越來越濃。海安稻麥年單產連續14年全省第一﹔全國養殖規模最大上市企業牧原集團落戶白甸鎮﹔建成上海市外延蔬菜供應基地2家﹔先后牽頭成立了南通市雞蛋、漁業、稻米三大產業聯盟……

突出主體培育

鄉村發展活力迸發

走進洋蠻河街道塹南村,一頭頭住著“樓房”的羊崽正怡然自得地大口吃著飼料。2016年,盛金羿創辦了海安百祥山羊專業合作社,憑借高架養羊技術和羊糞制作有機肥逐步建成了一個年出欄量1萬頭以上的現代山羊養殖基地,並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將山羊養殖業做成了該村的富民強村特色產業。“目前,百祥山羊專業合作社已帶動周邊120多戶農戶參與養羊項目,實現共同創業、發家致富。”塹南村黨總支書記湯建梅說。

鼓勵本地種養大戶、社會能人領辦創辦家庭農場是我市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一項扎實舉措,它大大加速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目前,全市適度規模經營面積47萬畝,佔比達58%。其中,發展家庭農場842家,建成新型合作農場54家,雅周建成社會化服務聯盟8個。

適逢秋收季節,雅周現代農業園採摘棚內碩果累累、芳香四溢,四方游客紛至沓來,體驗採摘樂趣。“這裡的景色非常好,能吃能玩,很適合帶孩子來玩。”游客陸海梅豎起大拇指連連感慨。近年來,我市突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利用“互聯網+”“旅游+”等模式,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下轉2版】【上接1版】在墩頭鎮新舍村,電商農業蔚然成風。“線上銷售既提高了農產品成交量,增加了農民收入,還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讓農民駛入致富快車道。”村干部顏春寶表示。如今,新舍村淺水藕種植面積已達1200畝,年總收入720萬元,蓮藕年產量1800噸左右,遠銷福州、上海、蘇州、杭州等城市,電商農業“金扁擔”挑起了該村蓮藕種植產業“金品牌”。

打造智慧農業

綠色發展根基牢固

在位於高新區都市農業園區的麥迪遜智能溫室種植基地內,一雙雙科技的“眼睛”被安插在田間地頭,基地負責人隻需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即便是在百裡之外,也可以直接操縱田裡的農事活動。“我們採用的是物聯網自動控制系統,整個大棚內的溫度和天窗、滴灌、內外遮陽網等開關功能都可以通過手機來控制,便捷高效。”江蘇麥迪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溫室種植基地負責人秦春銀介紹。

智能溫室大棚是我市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的縮影之一。為厚植發展基礎,我市不斷鞏固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市(縣)建設成果,以農機“兩融、兩適”為路線,加快推進農機化向智能化轉型升級發展。同時,加快推進科技、農機、服務進村入戶工程,全市實用農業科技普及率80%以上。

角斜鎮灘河村的唐家恂原是一名建筑施工員,2015年,他回村流轉506畝土地創辦了智創家庭農場,憑借手機種出了效益田,依靠科技發展出了“現代版”的家庭農場。唐家恂一有空就拿出手機,在農技耘等APP平台學習農機技術。“通過這些平台,我既能查閱到有關機械的使用技巧、維修保養竅門,還先后購買了4台烘干機,手機成了我致富的好幫手。”唐家恂告訴記者。

此外,我市還不斷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以大規模開展水利工程、土地整理和農業資源開發等項目建設為抓手,推進農田水利、農機推廣、高標准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健康、綠色發展的基礎。近三年,全市組織實施重點水利工程29項,城鄉防洪排澇抗旱能力進一步增強。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74.5萬畝,佔比達93.1%,農機化水平達90.5%。(蔡誠)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