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信用監管和智慧海事建設面臨的難題

江蘇海事局黨組書記、局長 朱汝明

2020年10月28日10:31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對標“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的總體要求和路徑指向,江蘇海事局正探索以“信用+智慧”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通過信用監管與智慧海事雙輪驅動,同頻共振,引領江蘇海事人奮力將江河海交匯的黃金水道“鑽石區段”建設成為全國交通海事信用監管的先導區。

實施信用監管,不僅有利於規范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增強市場主體的可預期性,也有利於推動海事部門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更好做到“放管服”相結合。信用監管猶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既能讓監管對象始終感到利劍高懸的無形壓力,收獲“上工治未病”的成效,又能通過發揮信用的基礎性作用,重塑監管服務流程,為海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開辟全新境界。信用監管需要智慧海事建設提供支撐,否則難以確保監管的全面性、精准性和及時性。同時,智慧海事建設又需要基於信用的權威數據,否則將成為空中樓閣。

讓信息產生信用

信息產生信用的過程,就是信息化建設實現有效整合的過程,根本指向是為新型監管機制提供信用評價基礎。

以信用交通為牽引,強化信息共享,實現跨行業跨領域的良性互動。信息孤島勢必導致執法服務效能的內部消解。以信用交通為牽引,可以跨越信息壁壘,在管理架構不做大規模調整的基礎上,以信用數據共享互認為核心,暢通政企數據流通機制,推動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政企的基礎信用信息共享,從而實現海事治理模式從“條防塊治”向“共建共治”的飛躍。

以信用畫像為標的,強化信息歸集,實現信息化系統的全面融合。對海事而言,人、船和航運企業是最主要的監管服務對象,核心要素是身份識別、狀態識別和能力識別。通過研發運行信用管理信息系統,將信用畫像作為信息歸集的最終目的,可以實現海事監管領域失信主體違法信息的歸集加工,從而發揮各信息化系統的融合效能。

以信用監管為基礎,強化信息運用,實現執法資源的精准投放。針對當前監管資源有限和突出違法行為難以根治的現狀,通過信用監管和智慧海事的協調推進,強化信用數據挖掘分析,開展監管主體精准畫像、信用名單交叉比對、風險隱患智能感知、關聯方風險預測等工作,將有限的監管資源用在“刀刃上”,將“嚴防死守”轉變為“因勢利導”,從而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讓信用產生價值

信用產生價值的過程,就是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形成過程,根本指向是完成海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飛躍。

信用監管是破除行政壁壘的“開山斧”,要在“聯合”上發力,著力讓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失利。信用監管的關鍵在於聯合獎懲,形成合力。通過採用“大船、碼頭、小船”和“船舶、港口、貨主”兩條海事信用管理鏈,全面實施涵蓋船舶、碼頭企業、貨主和港口輔助作業單位等六大要素的安全誠信一體化管理機制,強調多部門協同聯動,推進海事、交通運輸、市場監督、海關、邊檢、銀保監會、海事法院等航運參與方實施及時有效的聯合信用獎懲,合力讓“誠信守法者江海暢行,失信違法者寸步難行”。

信用監管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金鑰匙”,要在“嵌入”上發力,著力讓監管既“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要切實改變傳統的監管模式,以信用為軸融通各業務門類,持續推動信用監管嵌入業務管理的全過程,增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生成反映信用狀況的綜合性評價指標並依法向社會公開,進而根據動態評價指標實施差異化監管、精准監管和高效監管,通過“無事不擾”改善營商環境,通過“無處不在”夯實監管根基,促進更多市場主體知信、講信、用信、樹信。

信用監管是規范流動要素的“公平秤”,要在“周期”上發力,著力讓昨天影響今天、今天決定明天。要跳出一時、一地、一事,通過“信用+智慧”管理,將行為主體的守信、失信行為進行全生命周期記錄,綜合匯總、綜合使用,著力解決傳統行政管理面臨的一次性、一部門、一地區的局限性。同時,懲戒並不是目的,要打通信用修復渠道,引導失信者主動整改問題,消除不良影響,重塑守信形象,從而建立與海事治理規律和國際慣例相融合的監管環境。

信用監管與智慧海事是海事部門促進航運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一體兩面。江蘇海事局將持續推動信用監管和智慧海事建設,在“信息產生信用、信用產生價值”的過程中,為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