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開獎教基金”走進校園,孩子們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曹驕陽攝
悠遠的文化、壯美的雪山、熱情的歌舞、鮮美的牦牛肉干……一年前,在南京老門東開啟的首屆“格桑花開南京墨竹周”,不少市民還記憶猶新。今年,第二屆“南京墨竹周”已進入開幕倒計時。
這個由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策劃創立,展示墨竹風採、展陳墨竹文化、展銷墨竹特產,承載寧墨兩地人才、文化、產業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動品牌,將首次帶著當地的干部職工、農牧民群眾、大學生、藝術團、企業家等近200人來到南京。他們代表6萬墨竹人民,用特殊的方式,向南京人匯報,歡迎南京人去墨竹做客。25載的寧墨深情由此被娓娓道來。
25年來,南京累計投入資金和物資約7億元,實施近500個重點項目,在墨竹工卡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從西藏自治區有名的貧困縣,蝶變為稅收大縣、產業強縣,2018年完成脫貧摘帽。2019年,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進藏,開啟了決勝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高原歲月長,援藏情更深。25年來,一批批南京援藏干部、人才帶著“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使命,接力前行,用真心換真情,譜寫出了一段段民族團結的佳話、一個個朴實動人的故事。
援藏醫生有大愛,民生援助聚人心
“平凡的工作,卻總有深深的感動!這個藏族姆啦(阿姨)子宮切除術后切口脂肪液化,四天前最后一次換藥,切口已經完全愈合。今天又到科裡來,白曲告訴我她已經連續來了四天了,一定要找到我才行。善良的姆啦,我會永遠記住這份感動,扎西德勒!”這是南京援藏醫生趙文《援藏日記》中的一段話。
趙文來自南京市六合區人民醫院,今年3月20日入藏,現就職於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雖然援藏才半年多,但這樣的感動,對她來說每天都在發生。這份溫暖,是她援藏的動力。
7月2日,達孜縣產婦在手術台上突遇血腫,面臨生命危險。接到“支援”信息,趙文顧不上剛從手術室下來的疲憊,馬不停蹄趕了五十多裡山路,再次投入到高海拔且持續多小時的高強度手術中。聽說是南京援藏醫生趕來做的手術,術后,產婦動情地說:“謝謝你,援藏醫生!”
南京援藏醫生用心和高超醫術贏得了墨竹百姓們的尊重和信任,當地的百姓也用自己質朴的方式溫暖著南京醫生們。
一位藏族老奶奶出院回家練了四天的普通話,就為回到醫院當面向趙文醫生說一聲“謝謝”﹔剛剛出院又趕回來的“病號”,隻為了給經常加班不能按時吃飯的趙醫生送一箱當地的牦牛酸奶﹔聽聞是南京援藏醫生親自手術,曾有一位和醫院“僵持”很久不願手術的病患家屬立即簽字同意手術……
南京援藏醫生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和形象,醫院門診和下鄉義診,每次都熙熙攘攘、人頭攢動。這些年,一批又一批的援藏醫生在努力守護當地百姓健康的同時,還帶來了新的管理經驗和技術。
“南京援藏醫生來了后,我們軟硬件水平都大幅提升。”說起援藏醫生,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院長黃丹充滿了感情,“2007年開始,南京援藏醫生來了,從兩三位,再到組團來,通過14批接力援藏,我們醫院技術力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以前醫院隻能做一些簡單手術,現在每年可以開展150台左右腹腔鏡手術。信息化建設也在援藏醫生的幫助下從無到有,如今二期已經完成,達到了二級甲等醫院水平。”
據悉,25年來,南京共選派14批47名援藏醫生到墨竹工卡進行醫療援助。在南京對口支援下,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水平顯著提升,新建的系統涵蓋了臨床路徑、合理用藥、病案管理、病人回訪等多方面。尤其是醫院採用的“診間支付”,大大減少了病患排隊付費的次數和時間,極大地提高了診療效率。
南京市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施勇君告訴記者,“不斷優化民生配套,改善民生條件,滿足農牧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農牧民有更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我們援藏的初心和使命!”
愛心匯聚到高原,公益接力心連心
墨竹工卡縣有一個“格桑花愛心基金”,主要為墨竹工卡縣貧困家庭病患青少年設立。基金由南京援藏干部發起,寧墨兩地愛心人士支持,已成為“南京墨竹一家親”的感情紐帶。
“格桑花愛心基金”和一位名叫色珍的藏族女孩息息相關。色珍原是墨竹工卡縣中瑞友好小學的一名普通學生,2011年被診斷為白血病,因家庭貧困無力承擔救治費用。時任南京市第六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書記林濤聞訊后,第一時間到色珍家探望,並積極與南京聯系,一場跨越南京墨竹的生命大營救爭分奪秒地展開。短短幾天時間,南京歷屆的援藏干部、愛心單位、市民、中小學生紛紛為色珍進行捐贈,救助款達170萬元,用實際行動講述了“南京墨竹一家親,藏漢人民心連心”的動人故事。不幸的是,經過兩年多的治療,色珍還是離開了這個愛心世界。色珍走后,南京第六批援藏干部和色珍家人商量決定,用剩下的救助款成立墨竹工卡縣“格桑花愛心基金”,救助像色珍一樣身患重病的墨竹青少年。
今年6月,在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推動下,“格桑花開獎教基金”正式成立,基金得到了南京數家愛心單位和企業的幫助,3個月時間籌集了42萬元,主要用於獎勵墨竹工卡地區南京援建學校的優秀教師和學生,幫扶校內家庭困難生。其中就包括了由南京報業傳媒集團“為愛西行決勝小康”全媒體行動暨墨竹工卡愛心助學公益行活動募集的愛心款項。
在墨竹,這樣的愛心公益事業不斷接力。去年,“手拉手愛心益起來”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系列公益活動在南京舉行,16位來自墨竹工卡縣的小學生第一次走出雪域高原,來到南京點亮了自己扎制的花燈,也點亮了藏漢人民之間的友誼。今年,在墨竹工卡縣日多鄉有一所幼兒園,他們希望通過社會募集一批蠟筆材料和幼兒玩偶,南京黨員志願者馬連平立即組織實施,完成孩子們“心願清單”。
“下一步,我們要讓南京的愛心在墨竹更有效地嫁接、更有針對性地落地,讓每一個愛心單位、每一位愛心人士的捐贈都用在刀刃上。”南京市第九批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副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委、副縣長陳亮說。
從 “輸血”到“造血”,產業發展富民心
25年的接力援助,從“輸血”到“造血”,南京援藏將“寧墨一家親”的深厚民族感情轉化為“攜手共發展”的美好現實。“在決勝全面小康的路上,我們絕不能讓墨竹掉隊。”施勇君向記者介紹了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的三年規劃。“從融入、融資、融智到融通、融合,才能真正實現寧墨攜手奔小康的新局面。”
通過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的穿針引線,來自江蘇的企業家王竹平來到了“天邊之鄉”,成立了墨竹工卡縣綠水青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這裡,王竹平最看好高原苗圃和水果種植的前景。今年4月,該公司投入了2000多萬元,在墨竹的扎雪鄉塔杰村開建了農業園,讓高原也能盛產車厘子和獼猴桃。“種植1畝車厘子相當於20畝青稞產值,還解決了周邊三個鄉100多名農牧民就業問題。”翻著手邊厚厚的工資單,王竹平很欣慰。
在同樣的“撮合”下,墨竹古老的非遺老陶藝——塔巴陶器煥發出新生,寧墨產業融出了又一個發展奇跡。2006年,墨竹工卡傳統民族特色手工藝——塔巴陶器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5月,由第九批南京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作媒”,來自南京高淳的彌盛陶瓷順利與塔巴陶器“牽手”成功,成立西藏彌盛塔巴陶瓷傳承有限公司,今年9月正式投產。西藏彌盛塔巴陶瓷傳承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小龍介紹,新公司有了南京先進制陶技術的加持,從坯體配方、成型工藝、釉料配方到燒成工藝等開展了全方位研究開發,未來將在保留藏文化元素的基礎上,結合市場需求,在現代裝飾技巧上下功夫。與此同時,公司還招聘了第一批6名藏族大學生。
西藏彌盛塔巴陶瓷傳承有限公司目前入駐了墨竹工卡縣“格桑花開產業園區”一期創業產業園區。施勇君介紹,作為第九批南京援藏實施的項目,一期創業產業園總投資1696萬元,已簽訂20個意向合作項目,協議投資總額超過12億元。
25年來,南京與墨竹工卡交往交流交融,在“融”字上下足功夫,抒寫了寧墨情深援藏新圖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句話,道出了一代代援藏人的共同心聲。(姜晶晶 馬道軍 耿海華 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