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創新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模式:包袱成資源

2020年11月04日15:55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變包袱為資源 化瘡疤為亮點

沛縣安國湖濕地。

九裡湖濕地公園。

◎徐報融媒記者 范海杰

湖面碧波蕩漾,岸邊葦蒲茂盛,空中群鳥盤旋……深秋時節,沛縣安國湖濕地公園勾畫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景象——往日因張雙樓煤礦而形成的採煤塌陷地,如今改造為風光旖旎的濕地公園,成為200多種鳥類棲息的家園。

如今,安國湖濕地已獲批國家試點濕地公園。與之類似的還有九裡湖濕地公園、潘安湖濕地公園,前者躋身國家濕地公園並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后者建成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截至目前,全市通過濕地景觀建設治理塌陷地面積約3.5萬畝。此外,還有更多的塌陷地通過治理“變廢為寶”,成為了高標准農田或工業園區。

徐州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江蘇省唯一的煤炭基地,為全省乃至華東地區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由於長期大規模、高強度的開採,採煤塌陷帶來耕地損毀、房屋開裂、基礎設施損壞、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老工業基地振興、資源型城市轉型、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和群眾生活質量改善。

立足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市深入調查全市採煤塌陷地情況,以全市域山、水、林、田、湖、採煤塌陷區等自然生態載體為研究對象,編制《徐州市生態修復專項規劃》,提取重要的“源、軸、區、點”組織構架,將全市生態修復與保護空間總體布局為“兩軸、兩湖、多片區、多點”,明確各區域的生態特征、突出問題和修復方向。

在規劃基礎上,我市著眼長遠、打造精品、凸顯亮點、逐年推進,出台了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共安排了包含採煤塌陷地治理在內的6大類119項生態修復項目。成立了市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等生態修復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在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中,我市將生態環境修復與土地復墾利用、濕地景觀打造、產業轉型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有機結合,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態修復+”治理模式。

對一些塌陷較淺、可以復墾的土地,採取“分層剝離、交錯回填、土壤重構”等技術手段,進行土地復墾和土壤改良,與高標准農田建設相結合,有效提高塌陷區土地產出能力。對位於或者靠近城區的連片積水塌陷地進行地貌重塑、景觀再造,逐步把積水坑改造成為各具特色的濕地公園和風景湖泊,不僅喚醒了沉睡的土地資源,而且為山水城市建設拓展了空間。

還有一部分復墾難度較大的塌陷地,因地制宜將塌陷地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有機結合,經勘測論証后進行土地平整,用於產業園區建設和產業項目建設,既實現了工礦廢棄地二次開發利用,又為產業轉型升級增添了新的動力,實現了塌陷地的高效益、綜合化利用。

我市還採取“生態修復+整體搬遷開發”模式,引導礦區居民向新的居住區集中。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村庄搬遷約110個,安置居民約4.8萬戶,不僅大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還有效加速了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原本的採煤塌陷鎮成功實現向國家生態鎮、江蘇省文明鎮跨越轉型。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