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打造綠色高地  建設美麗淮安

2020年11月09日07:2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打造綠色高地 建設美麗淮安

  淮安四水穿城、五湖鑲嵌,是通濟江淮的生態水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放大生態資源優勢,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國家生態市等稱號。

  一、提升“抓生態”的高度,聚力打造綠色高地。將大抓生態、抓大生態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義,積極走以綠色為主基調的轉型跨越發展之路。一是精心謀篇。樹牢綠色發展鮮明導向,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轉型跨越發展寶貴資本,謀劃確立“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發展定位,大力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態優良、宜居宜業的綠色高地。二是精細布局。發揮淮安在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交匯點優勢,從市域空間布局、城市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布局等方面入手,把生態文明理念、綠色高地要求融入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各環節,認真做好填白、著色、留白三篇文章,切實守牢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是精准落子。研究制定美麗淮安建設意見,突出美麗宜居城市、美麗田園鄉村建設兩大關鍵,抓好城市形象和能級提升、農村環境整治和農房改善,打造清新、自然、疏朗的城市氣質和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特質,加快建設江蘇“美麗中軸”“綠心地帶”的明星城市。

  二、找准“轉方式”的角度,全力推進綠色變革。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綠色經濟,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是調綠產業結構。堅持產業高端化、特色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方向,電子信息、食品等含綠量高的產業產值均突破千億元大關,三次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大力發展旅游經濟,精心實施“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戰略,扎實推進板閘遺址公園、華強方特、西游樂園、中國水工科技館等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和世界美食之都,著力打造華東旅游目的地,目前到淮安“看河看湖看濕地,品蝦品蟹品美食”已成為風尚。二是調優能源結構。堅持節能減排降耗、清潔能源發展一體推進,2019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2018年削減2.4%、2.9%、7.98%和6.23%,化解水泥產能60萬噸,淘汰低端低效造紙產能2.7萬噸,精紡產能0.07萬噸,單位GDP能耗下降5.03%,獲批新能源示范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市。三是調強企業結構。堅持企業主體作用與園區主導作用相結合,支持引導企業加快創新轉型、綠色發展,累計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7戶、國家“綠色工廠”4戶,關停退出化工企業46戶,完成“散亂污”企業整改銷號922戶,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躋身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和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創成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2個。

  三、保持“優環境”的強度,著力夯實生態家底。緊緊圍繞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讓淮安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美景永駐。一是立體化保護藍天。全面落實“點位長”制度,2019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0.2%,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升至72.6%,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9位。二是集成化呵護碧水。實行河長、湖長、斷面長“三長合一”制度,突出京杭大運河、淮河、洪澤湖、白馬湖等重點河湖,扎實做好重點斷面治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去年全市國省考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三是科學化守護淨土。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大幅減量、深度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四是系統化佑護生態。結合申創國際濕地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治理,劃定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濕地等11類56個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加快形成“環湖生態圈、沿河生態帶、濕地生態核”格局。

  四、拓展“促長效”的深度,合力構建制度體系。著眼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制度。一是健全組織推進機制。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列入市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納入領導干部實績考核內容,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佔GDP比重保持在3.5%以上。二是健全執法監管機制。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用好經濟網格化服務管理、污染防治綜合監管等平台,對違法行為精准打擊。三是健全共享共治機制。在全社會倡導形成生態文明理念、綠色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習慣,不斷提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公眾支持率、參與率、滿意度。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