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金湖白馬湖村:換個方式打開綠水青山寶藏

2020年11月11日07:2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換個方式打開綠水青山寶藏

10月27日中午11點,還未登上金湖縣白馬湖村村民劉元標家的餐船,遠遠地先聞到一陣龍蝦香氣。作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餐船主廚,劉元標靠燒得一手好菜發家致富。“旺季時,中午都要翻台三四次,游客吃飯得排隊。”從傳統漁民轉型從事餐飲和電商后,劉元標每年收入超30萬元,徹底擺脫了過去“湖上漂泊、靠天吃飯”的生活。

金湖縣白馬湖村是一個專業性漁村,也是居住生產最為分散的一個村。佔全村一半人口的漁民分散在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黎城湖等七大湖,生產區域跨越江蘇、安徽、山東三省以及金湖、洪澤、高郵等七縣市。盡管坐擁3000畝農田、3萬畝水面,白馬湖村卻曾長期遭受貧窮困擾。

“單一化的捕撈養殖風險大,遇上好的年成能攢下三四萬元,碰上一場大水又被沖得一干二淨。”做了20多年村黨總支書記的蔣貴清是土生土長的白馬湖村人,深知“一條腿走路”給漁民生產生活帶來的風險。近年來,乘著白馬湖退網、退捕的東風,蔣貴清發動在鎮裡開餐飲店的村民董財寶一家帶頭回村經營水上餐廳,主打湖區特色菜。

“沒想到‘水上漂’餐廳第一年就一炮打紅,刨去成本,我們還淨賺20萬元。”董財寶的發家故事很快傳遍全村。幾年時間,湖區、島上、岸邊,一家家“漁家樂”、水上酒樓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一艘艘游船畫舫帶游客戲水釣魚、採荷摘菱,曾經落后的小漁村煥然一新。如今,白馬湖村有各類餐廳26家,游船37艘,全村綠化覆蓋率超過七成,年接待游客量超50萬人次,平均每年為全村村民帶來1.5億元財富。

蔣貴清告訴記者,白馬湖每年產出大量的野生蓮藕、菱角、芡實、蒲草。“荷葉可以做茶、食品包裝,蘆葦芯能做食材藥材、菱角芡實可以加工銷售……就拿荷葉一項來說,如果能全部採摘利用,可以產生至少2億元的銷售額。”蔣貴清說,“可酒香也怕巷子深,這些天然資源在本地連1%也銷不出去,每年大量的荷藕、菱角爛在湖裡,反而給湖區造成了污染。”

2014年,蔣貴清動員在南京從事銷售代理的女兒蔣恆姍回村,帶頭搞電子商務,蔣恆姍一邊為村裡的年輕大學生開辦培訓班講授電子商務運營流程與技巧,一邊帶頭創建網店銷售白馬湖特產。精心運營下,第一年網店銷售額就突破500萬元。同年,白馬湖村成立電子商務孵化站,注冊“白馬湖大閘蟹”“白馬湖龍蝦”等13個商標。如今,全村共有電商148家,年銷售總額達1.2億元,村裡20至40歲的中青年負責打理網店,40至60歲的村民負責養殖、採摘,60歲以上的老年人從事粗加工和包裝,實現了全民參與、全民獲益。

換一種方式打開綠水青山的寶藏,白馬湖村完成了貧困小漁村到“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江蘇省十強電子商務示范村”的轉變,去年底該村人均年收入破3萬元,村集體收入破百萬。

今年6月,淮安市白馬湖辦對白馬湖東南片區施行統一改造,白馬湖村成為重點改造對象之一。來到村口,一排排漢風民宿即將火熱開建。湖岸邊,各家各戶的餐船也正在提檔升級。

來到避風港岸邊,劉元標熱情地邀請記者登上新船看看。“我家的新船面積有210平方米,足足擴大了一倍,現在能放下6張桌子,廚房又得新招幫手。”劉元標的笑容裡透著幸福。(張莎沙)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