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百戲盛典帶來了什麼

本報記者 王偉健

2020年11月12日10: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百戲盛典帶來了什麼

《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2日20版 版面截圖

圖為高蹺竹馬戲《三英戰呂布》。

圖為藍關戲《四知太守》。

10月20日晚,在江蘇昆山當代昆劇院的舞台上,來自山西壽陽縣的高蹺竹馬戲《三英戰呂布》將整場演出推向高潮。不到一分鐘,觀眾席上就傳來20多次叫好聲。專家們對這一稀有劇種給予了很高評價。

2018年以來,昆山連續三年舉辦以“戲曲的盛會,百姓的節日”為宗旨的百戲盛典,從深山裡走出來的西藏門巴戲、萬裡黃河滋潤出來的揚高戲、來自黑龍江的滑稽幽默的拉場戲……三年裡,全國348個劇種集中到昆山展演,實現戲曲“大團圓”。

以武戲為主要賣點的太原秧歌,過去曾深受百姓喜愛。1983年冬,崔雲冬跟著師父在當時的山西省公安禮堂連演了七天的《翠屏山》,場場爆滿,當時才20多歲的崔雲冬得以出名。但好景不長,幾年后,在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太原秧歌劇團很快解散,演員們也各謀生路,回家務農、外出打工、改唱晉劇……就這樣,太原秧歌沉睡了近30年。2017年,在老劇團成員的一次聚會中,崔雲冬和幾個師兄妹決定自籌資金,恢復太原秧歌。武戲少了年輕人不行,但三年多以來,由於缺少資金,劇團一直沒能吸引年輕人加入,讓崔雲冬憂心不已。如果這個難題得不到解決,那麼在百戲盛典上的展演也就成為了太原秧歌最后的榮光。

這次來昆山,崔雲冬帶來了太原秧歌的鎮團之寶——明代嘉靖年間,由祖師爺親手制作的頭箍。崔雲冬把它無償捐贈給了昆山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戲曲百戲博物館。

三年來,來昆山展演的348個劇種中,像太原秧歌這樣的還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地方小戲成為百戲盛典中的一抹亮色。全國348個劇種,大部分發展之路並不平坦,百戲盛典到底能給它們帶來什麼?

對於衛調花鼓戲來說,幾乎就是一次“重生”。衛調花鼓戲流傳於安徽鳳陽一帶,起源於明朝洪武年間,清末民初進入鼎盛時期,但后來瀕臨滅絕。在安徽蚌埠,一度僅有四位年近80歲的老藝人在堅守。雖然其中一位名為馬明芳的老藝人與女兒董瑞玲一起創辦了民營劇團,但劇團平時幾乎不演衛調花鼓戲,因為傳統的衛調花鼓戲隻有鑼鼓和清唱,老藝人年紀大了,腔口音色難免喑啞粗直,難以吸引觀眾。

但百戲盛典的舉行,讓衛調花鼓戲這樣的老戲有了新生機。在董瑞玲的主導下,衛調花鼓戲緊跟時代步伐,對劇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音樂上,改變過去單一的鑼鼓清唱,加入大量絲弦樂器,在舞台道具和燈光上也做出創新,並邀請行業內名人創作了《香油記》劇本和樂曲。有了好作品,衛調花鼓戲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舞台上,戲更好看了,旋律更動聽了,觀眾好評如潮。當地對這一劇種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今年以來,一個個衛調花鼓戲傳習基地先后建立,一次次“送戲進校園”活動走進大中小學……

藍關戲是一個古老的高腔劇種,一人演唱眾人“幫腔”,打擊樂器鏗鏘作響,主要在膠東半島的萊州及招遠等地流傳。傳統藍關戲以家族傳承為主,口傳心授,一般沒有劇本,演員和戲班多屬於業余性質。因此,近幾十年來,藍關戲漸呈衰微之勢,隻有逢年過節時,村裡偶爾請季祥林他們去演出一兩場。作為老季家的第四代藍關戲傳人,季祥林一度憂心忡忡。雖然早在2006年,藍關戲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但依然難以走出困境。

為了參加百戲盛典,讓藍關戲走向全國舞台,當地文化部門開始支持藍關戲新劇編排,從當地京劇團、呂劇團抽調精干演員,請季祥林現場教學。短短1年多時間,緊跟時代脈絡的大型廉政主題藍關戲《四知太守》就誕生了,並在今年入選煙台市“文藝精品工程”重點作品創作生產扶持項目。

這讓季祥林看到了希望。他對記者說,《八仙過海》《蟠桃會》是最能代表藍關戲的經典劇目,如果哪一天這兩個劇目能重現舞台,那藍關戲的春天就真的不遠了。

前不久,昆山對前兩年參演的劇種進行了全覆蓋式回訪。通過調查問卷回收,各地好消息頻傳。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在展演之后,很多地方戲都“動”起來了,地方支持力度大了,演員待遇改善了,演出場次多了……

早在2019年10月,昆山就注資1000萬元成立了昆曲發展基金會,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百戲盛典,對全國各地稀有劇種、瀕危劇種進行扶持。

今年11月21日,348個劇種將在昆山全部展演完畢。經過三年的“經營”,百戲盛典已經掀起了一股看戲、聊戲、研討戲、關注戲曲傳承發展的熱潮。如今,百戲盛典已到收官階段,一陣戲曲狂歡之后,是否又會回歸平靜?明年還會有百戲盛典嗎?最近幾天,在百戲盛典展演如火如荼的同時,昆山相關部門正在與業內人士密集研討這一問題。

在三年的展演之中,全國348個劇種傳承人將本劇種的道具、劇本、服裝等物品捐贈給了昆山,同時,每個劇種在來昆山演出時,都全程錄像存檔,並通過現場採訪,為劇種非遺傳承人整理口述史。這些珍貴的材料將永久地保存在中國戲曲百戲博物館,成為戲曲研究的一個寶庫。在位於高鐵陽澄湖站以南,佔地面積達50畝的中國戲曲百戲博物館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未來,昆山將以中國戲曲百戲博物館為平台,全力打造百戲“大觀園”。

《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2日20版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