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農田白色污染,江蘇還綠於田的“金點子”有哪些?

2020年11月13日21:11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減少農田白色污染,江蘇還綠於田的“金點子”有哪些?

交匯點訊 廢舊地膜可能會帶來農田白色污染,對農業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繼減肥減藥之后,“減塑”成為當前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新任務。11月12日,農業農村部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在江蘇宜興舉辦全國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術現場觀摩交流會,加快地膜減量替代新技術示范推廣、推進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江蘇省農膜使用量處於全國中等水平,其中地膜年使用量約4.3萬噸,地膜覆蓋呈現出“兩多一少”的特點——地膜覆蓋作物種類多,涉及番茄、辣椒、綠色葉菜、花生、玉米等50多種作物﹔地膜應用茬口多,地膜覆蓋技術幾乎貫穿全年農業生產,包括露地蔬菜、花生,設施蔬菜秋延后、冬春、越冬等間套種茬口﹔地膜覆蓋規模化面積少,江蘇土地資源緊缺,小農戶佔比較大,為農膜回收推進、新型技術推廣等工作增加不少難度。

為有效控制農業生產地膜使用投入量,基本實現2020年地膜覆蓋面積零增長的目標,切實減少地膜殘留污染,2018年江蘇全面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按照農業農村部《農膜回收行動方案》總體要求和《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的目標任務,圍繞強化聯合執法監督、強化網點規范化建設、強化工作成效評價與指導、強化試驗示范與原位監測和強化宣傳與引導“五個強化”開展工作。

目前,廢舊農膜回收工作已與鄉村振興、環境整治等工作相結合,並納入省政府對各級人民政府工作考核中,全省已建成規范化網點716個,網點建立完備的回收及處置台賬,確保回收工作有據可查,有跡可循。截至2020年三季度,我省農膜回收率已達82.3%。

“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已逐漸形成各方行動自覺,強化耐候地膜、全生物降解膜也被越來越多的農業管理部門、技術推廣部門及農業生產者認識與接受。”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唐明珍觀察,強化耐候地膜已作為重點推廣新產品在全省推廣應用,部分縣市採用以舊換新、交舊領新等方式,積極引導廣大農業生產者回收廢舊地膜,選用易回收的強化耐候地膜,有效減少了超薄地膜、普通PE地膜的使用量。

與此同時,江蘇高度重視地膜減量替代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2019年省財政列出專項,啟動了“地膜減量替代技術試驗示范與推廣”項目實施,近兩年全省共開展地膜減量替代技術試驗近90個,先后在甘藍、青花菜、大蒜、芋頭、花生等作物上廣泛開展了生物降解地膜試驗示范推廣工作,並總結出一系列新技術、新模式。如西甜瓜生產上舊棚膜作為地膜使用的“一膜兩用”、甘藍-糯玉米“一膜兩茬”、花生不覆膜栽、“秸稈覆蓋”芋頭栽培、全生物降解地膜翻耕還田免回收等技術模式。

針對一些用膜量多的地方規模特色產業,如邳州大蒜等,江蘇聯合有關企業開展全生物降解專用膜研發,以期系統推進我省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術體系建設,為農膜回收工作奠定扎實技術基礎。宜興則依托供銷社現有網絡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在全生物降解地膜減量替代方面起步早、起點高,為蘇南保供葉菜類全生物降解膜替代技術應用積累了大量經驗。

“地膜減量替代是融合農業、環境工程的多學科技術,涉及到品種、農藝、土壤微生物以及化工原材料多門學科。”唐明珍表示,雖然目前它還是一個“小技術”,但具有大的生態意義、大的潛在發展空間和大的科技研究空間,我省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在全生物降解膜應用方面勇闖“無人區”,努力創建先進示范區。

下一步,江蘇將圍繞“三個加快”繼續推進地膜減量替代,有效防控地膜白色污染。即加快推進強化耐候地膜替代普通PE地膜,減少普通PE地膜使用量,確保廢舊地膜可回收,提高回收率﹔加快“一膜兩用、多用”“秸稈覆蓋替代地膜覆蓋”及茬口優化等技術模式的集成創新,提高地膜使用率,直接減少地膜的覆蓋面積和使用量﹔加快推進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和不同設施條件下的應用試驗,持續推進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PE地膜,提高地膜產品替代率,實現地膜自然降解免於回收的目的。

交匯點記者 洪葉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