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法潤民生”探索解紛 護航鄉村經濟發展

人民網記者 孝金波

2020年11月14日16:39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江蘇:“法潤民生”探索解紛 護航鄉村經濟發展

  “這個糾紛我們在一年半中至少調解了十六次,這還只是算約了鎮司法所、村委、當事雙方代表等的‘大數’,至於面談、通話等其他溝通方式,不計其數。總之,就是一個關鍵,依法用情用心調解,隻要有希望,我們就努力達成調解共識。”說起化解矛盾,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馬鞍村“老沈工作室”的沈忠良頗有心得。鄉村糾紛怎樣依法調解?法治如何護航鄉村經濟發展壯大?在 “法治鄉村建設基層行”中,記者感受到江蘇在“最后一公裡”為民解憂、助力經濟發展的成效。

  化解糾紛 將法律服務送到“指尖”

  八仙桌,長條凳,一杯茶,村民們聚在一起聊家常、話村務、提建議,村干部也在這裡宣傳政策、調解糾紛、聽取民意。

  “民生茶社”起源於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岑村村,通過收集社情民意,開展議事協商,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廣大村民在民主自治中的主體作用。在岑村村,記者看到,“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門口放置了“民生茶社”“青年茶社”“援法議事廳”等牌子,室內牆壁上挂著巨幅的“議事會員名冊”,清晰展現各村民小組的負責人的聯系方式。

  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岑村村設置了“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人民網記者孝金波 攝)

  武進區司法局局長薛健峰介紹,為進一步創新推廣“民生茶社”這一法治鄉村建設品牌,洛陽鎮馬鞍村把“民生茶社”與律師“法律顧問工作室”“老沈工作室”相結合,賦予“民生茶社”新的內涵,兼顧村民調解和企業維權,成為該村加快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有效探索,也是推動法律服務和人民調解工作的有益嘗試。

  馬鞍村將 “法律顧問工作室” “老沈工作室”結合為民解憂。(人民網記者孝金波 攝)

  涉土地糾紛是鄉村調解的“硬骨頭”。2018年9月,隨著《土地管理法》調整,常州市武進區馬鞍村西黃村民小組向村裡反映1999年以來與常意公司簽訂的租地協議中的付款應有所變動,但常意公司並不認可。如同本文開頭沈忠良所介紹的,經過一年多來鎮司法所、國土所及村委會、律師等多次耐心溝通調解,終於在2019年5月,促成了當事雙方滿意的結果。

  如何從源頭化解糾紛?常州市通過積極打通“最后一公裡”,將服務送到百姓身邊,將知識送到指尖。通過新媒體的運用,在“法潤民生”社群廣泛開展“三節四時普法行” “以案釋法基層行”“德法涵養文明 共建綠色生活”等法治宣傳活動,促進村民知法守法用法。

  護航營商環境 鄉村經濟綻放活力

  馬鞍村總人口2671人,暫住外來人員1700余人。2014年至今,隨著馬鞍村普及法律知識,事事講法、件件依法、處處用法,用法治為區域特色產業保駕護航。

  2017年,為了幫助常州市常洛果品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馬鞍村村委與駐村律師團隊經過協商,主動來到合作社,幫助合作社與當地的農民洽談,講解果農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的經營法律風險提示等法律政策規定,消除了眾多果農的疑慮。隨后,馬鞍村不斷提供法律服務,明確了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具體目標,合作社將有意願的村民吸納為合作社社員,建立起“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機制,積極為社員解決種植技術、果品質量、產品銷售等方面的難題。如今常洛果品已經擁有322戶社員。

  “選擇產品、填寫重量、選定承諾、打印標簽……”一張《食用農產品合格証》被打印出來,貼在產品外包裝上,與消費者見面。在馬鞍村農產品質量安全村級服務站點,負責人介紹,通過依法依規管理,保障產品回溯、質量安全。

  目前,馬鞍村有大小企業52家,其中規模企業7家,2019年完成三業總產值11.5億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60萬元,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3.6萬元。

  常州市司法局黨組書記陳向群介紹,“常州市1020個村(社區)共配備了法律顧問539名,配備率100%。”通過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對部門和基層出台的重大決策實行“法律體檢”,全面評估法律風險,協助依法處理涉法信訪問題,參與矛盾糾紛調解,維護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構建法治秩序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老人有養老金,孩子有獎學金,村裡提供免費的老年公寓,還額外報銷一定比例的醫藥費。這就是蘇州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現狀。“幸福生活是我們一代代人奮斗出來的。” 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回憶過去,向記者展示著村民自治的新風貌。2008年2月,蔣巷村出台《蔣巷村村規民約獎勵制度》,對遵守村規民約的村民實施獎勵。隨后幾年不斷更新修訂,出台多個版本,更新了環境保護、規范養殖等多個獎勵內容。村民如果沒有做到規定內容,那就會“錯失”獎勵。通過村規民約,村民精神風貌不斷改進。蔣巷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蔣玉英介紹,最新修訂的《蔣巷村村規民約獎勵制度》中明確規定,村民要認真參與全村系列文明創評活動等,全村守法守紀、文明新風尚逐漸形成。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要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我們把法治鄉村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風文明水平、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提升網格化治理水平”,常熟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沈曉東表示。

  蘇州常熟市虞山鎮大湖甸村的“24小時誠信自助專櫃”,村民們自發在借還卡上記錄。(人民網記者孝金波 攝)

  記者從江蘇省司法廳了解到,全省建有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25個,省級創建率達45.6%。2萬多個村(社區)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草案審核、備案登記、執行落實制度機制,通過推廣“道德銀行”“積分激勵”,大力發展“新鄉賢”“學法中心戶”等社會組織,提高村(居)民自治能力。目前,全省全面推行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制度和議事協商模式,基層群眾在參與基層法治實踐過程中依法辦事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