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教育扶貧的排頭兵,是見效最快、成效最顯著的扶貧方式。江蘇以職業教育助推精准脫貧,深入開展東西部合作,支持西部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提升職業教育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11月12日、13日,“江蘇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媒體採訪團來到常州、無錫,走進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四所職業院校,感受脫貧攻堅中的職教力量。
產業扶貧 點石成金
產業發展是徹底擺脫貧困的動力源泉。在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有一個“旬石路”微景觀設計中心,陳列著許多以石頭為元素的工藝作品。這些石頭名叫旬石,產自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在當地是隨處可見的普通石頭。
在扶貧調研中,學校發現,旬石是工藝品加工的優良材料。2020年1月,陝西省旬陽縣高新區,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單位聯合打造蘇陝扶貧協作項目——“旬石路”,對旬陽當地豐富的土石進行文化創意設計,形成“多肉、綠植、花瓶、煙灰缸、奇石擺件、大型山水”為主打的系列微景觀產品。
周政是最早加入該項目的學生之一,他說,自己今年已經設計出七款旬石產品,“我們共有電子商務、視覺傳播、數字媒體三個專業的學生參與該項目,平面設計專業負責設計石頭,電子商務專業搭建電商直播間,課上學到的知識,都可以在這個項目中得到實踐。”
學校還引入常州昂龍旬石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在旬陽縣建立旬石加工廠,培訓指導當地農民農閑時對採集的旬石進行加工,並提供線下實體直營。企業負責人沈伊峰表示,目前項目已帶動100多位農民就業,形成了採集-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搭建了一條致富“旬石路”。
學校創意信息系主任薛輝介紹,旬石項目啟動前,當地農戶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如今每一款產品都能賣到幾十到上百元不等,不僅給了學生極好的創業實踐機會,還幫助當地農戶每人每月增收2000到4000元。預計三年內將與1000戶農民簽訂協議,保障每戶每年增收8萬元。
校長秦益霖認為,“旬石路”項目是學校為貧困地區人員進行技術賦能、文化賦能,讓他們脫貧的一個探索,也是學校在面向市場、客戶來探索學生教學成長之路。
立足“賦能”助力精准扶貧
控輟保學是教育扶貧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徐娟娟老家在貴州六盤水,姐弟三人中排行老大,父母都以務農為生,是建檔立卡貧困生。今年她被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裝飾專業錄取,開學前學校主動聯系她,讓她通過關注江蘇學生資助微信公眾號,用時不到5分鐘便完成了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申請。
“無紙化申請非常方便,不再需要跑腿去開各項紙質証明材料,隻要如實填寫家庭情況就能辦理。開學時,學校就幫我辦理了學費減免,還收到了學校的大禮包、交通補助等,真是非常開心。”徐娟娟興奮地說。
入學后,徐娟娟還申請了勤工儉學,課余時間在校內的大學生服務中心,幫助同學辦理各項事務。“有的學生要辦學生証、要挂失、補辦校園卡等,我都會幫助他們辦理,在這裡我不僅學會了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每個月還有一千多塊的生活補助,可以解決我的生活困難。”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工部副部長姜慶華表示,學校對內採取“精准助學”和“資助育人”雙管齊下,構建“全員覆蓋、全程參與、全面受益”的資助工作三全育人體系,近五年累計投入資助經費近1億,累計受資助學生10000余人次,確保困難學生“零負擔”入學、就讀、就業。對外,學校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與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分別簽訂對口幫扶協議。
2017年,學校智能制造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迎來了第一批寧夏民族職院交流生。考慮到交流生普遍缺乏理論知識和實訓經驗,學校特意安排了《汽車發動機檢修》《汽車底盤系統檢修》等專業核心課程,並外聘日產、寶馬等4S店的維修技師與專業骨干教師,讓寧夏班同學在一線實踐中積累維修經驗。智能制造學院黨總支書記孫海波介紹,2019年,汽修班畢業生回到寧夏,有的合伙開設汽修廠,月入上萬元。
學校黨委書記王光文表示,對內,我們集聚學校全部的力量,助在校學生零距離、無負擔地完成學業,對外,我們找准扶貧的切入點,同時根據學校的需求進行雙向聯合,進行智力扶貧,做到一地一策、一人一策、一校一策,根據各個學校、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狀況,制定政策,助力扶貧能出真成果,提高師生脫貧致富的本領。
“智力扶貧”大理男孩的冠軍夢
扶貧先扶志,2017年11月以來,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共接收東西協作項目大理學生346人,是無錫地區接收人數最多的學校,李紅斌就是其中之一。
“一到學校,餐桌上熱氣騰騰的飯菜,宿舍裡鋪好的床鋪和打好的熱水,讓我感覺到親人般的溫暖。”李紅斌說,初到無錫,班主任倪群群帶他參觀汽車涂裝車間,現代化的汽修設備,學長們揮汗如雨的訓練,強烈地吸引著他。李紅斌向老師提出,想加入技能大賽集訓隊。倪群群告訴他,“集訓隊的名額不是我給的,要靠自己去爭取。”
從此,李紅斌有了奮斗的目標,除了上課,他幾乎全部泡在實訓車間裡。在學長和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從一開始根本不敢動手,到慢慢學到一技之長,李紅斌終於躋身為技能大賽集訓隊的一員,經過近2年的訓練,2019年的11月份,李紅斌代表學校首次參加無錫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汽車噴涂項目第二名,成功拿到省賽的入場券。2020年1月,他又在省賽中獲得一等獎,目前他已升入江蘇理工學院就讀本科,他希望將來回到家鄉做一名汽修專業的教師。
李紅斌說,是國家的好政策,給了他改寫人生命運的機會,學校師生的幫助,讓他養成了自立自強,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后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來回報國家,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季玲莉表示,“扶貧、扶志、扶智”這是國家精准扶貧工作的內涵要求,我們在大理班中樹立成長成才的典型,讓大理班的學生親身感覺到,隻要努力學習,他們一樣可以成功,目前大理班有畢業生113人,首次就業率達到100%,對口就業起薪最低2000元左右,有的學生達到5000元,達到“一人長期就業、全家穩定脫貧”的目的。
技能扶貧 助力鄉村電商煥發光彩
隨著電商直播的興起,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已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
11月1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農業農村節目中心主辦,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我的家鄉我代言》電子商務直播課程第一季最后一期課程正式開播。該季課程從10月起,已連續舉辦5期,包含《主播的角色認知》、《農產品直播——產品選擇與賣點設計》等多個主題,累計吸引11萬網友關注和參與。
“我們特別邀請了兩位直播行業嘉賓參與直播,結合嘉賓親身實例,總結了新晉主播所應具備的六大技能,希望能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走進直播間,從小白化身主播,為家鄉代言。”擔任第一期直播課程的學校商學院骨干教師程傳榮說,相較於傳統授課,直播課程在形式、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場景從線下到線上,時長從每節課40分鐘到每場直播2小時,主講教師從個人“獨秀”到團隊作戰。為了保証授課質量,學校組建4支團隊,組織交流研討會、主題沙龍,精心打磨講授內容,並邀請行業、企業專家指導課程的設計思路與腳本編寫。
程傳榮說,直播課程通俗易懂,便於實戰。她第一場直播就帶了一個剛剛做了兩個月的農民主播,“他家裡真是非常窮,通過直播,他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了。”
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商科類專業實力雄厚,師資力量強大,具有豐富的商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的經驗。一年多來,學校已累計搭建20余個網上營銷平台,開展30余場電商培訓,通過電商下鄉助力精准扶貧,為“東西部扶貧協作”貢獻青春力量。
“開展電商直播培訓,是助推農民以技能就業、以技能脫貧的非常好的方式和抓手,更是職業院校共擔技能扶貧,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使命擔當。”該校商學院副院長王金龍表示。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蔣海濤 黃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