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系統推進生態修復 打造長江最美岸線

2020年11月15日08:06  來源: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
 
原標題:護一江清水 領綠色發展 江蘇:系統推進生態修復 打造長江最美岸線

  讓長江再現一江清水、兩岸蔥綠,是江蘇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的動人旋律。五年來,全省上下牢牢把握修復長江生態這個壓倒性任務,堅持治標與治本結合、整體治理與重點攻堅並重、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並舉。如今,長江江蘇段水變清、岸變綠,再現“江流翻白浪,木葉落青楓”的美麗景象。

  江蘇台記者楊爾希:走在長江泰州段的生態廊道,漫步其中仿佛置身於一個森林公園﹔然而就在三年前,這個地方還是一片小船廠。

  曾經,泰州沿江船廠多,魚塘多,工廠多,寶貴的岸線資源侵蝕嚴重。從2016年開始,泰州對長江岸線生態進行系統性修復。短短三年,船廠變成了森林,魚塘變成了濕地,工廠變成了公園。現在這裡長江干流岸線生產性利用率下降到50%以下,沿江兩岸再現蘆葦搖曳和鷺鳥齊飛的美麗風光。

  泰州市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朱紅喜介紹,每年實施20個長江生態環境整治修復的重點項目,把岸線還給大自然,特色示范工程串點成線,連片成帶,沿江生態走廊基本成型。

  在高標准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引領沿江整體生態修復和岸線綜合利用的同時,江蘇還積極探索用科技手段解決長江生態問題。2019年江蘇成立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通過構建政產學研多方資源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綠色技術創新制高點。目前由該中心加速推進的環境DNA生物監測技術已經投入實際應用,僅需一杯水就能識別長江裡的生物構成,為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持。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研發人員楊江華告訴記者,長江生態環境的恢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恢復長江中的各類生物。通過對水樣進行基因檢測,科研人員就可以准確識別出這裡有什麼樣的魚,大概有多少,並不需要去捕獲魚類本身。

  五年來,江蘇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江海河湖統籌,水氣土共治。在率先完成國家整改任務的同時,自加壓力完成100項省內排查整治項目,騰出岸線60.3公裡,新增造林近100萬畝。長江岸線利用結構逐步優化,生態型岸線提高到62.1%。

  揚州市江都區生態環境局局長朱成勇介紹,累計關停了三百多家的化工企業,投入數億元對長江沿線的生態環境進行了修復,為綠色發展增了底氣。

  蘇州張家港市發改委副主任徐道娟介紹,將張家港灣9公裡生產岸線全面調整為生態岸線,並騰退4平方公裡的規劃產業用地,全力打造最美的江海交匯“第一灣”。

  對保護長江生態而言,建章立制才能治本。近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系統構建長江經濟帶發展“1+1+N”遠中近三期政策組合,把制度保障和機制創新作為根本之舉。率先將長江禁捕退捕寫入省級地方性法規﹔率先出台生態環境監測省級地方性法規,率先全面推行省內生態補償制度﹔制定出台《<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江蘇省實施細則》,立下長江干流及14條支流1公裡范圍內的“最嚴規矩”﹔ 建立覆蓋全省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的管控體系,讓紅線“守得住”、發展“保得好”、效益“調得高”,確保“一張藍圖管到底”﹔創新設立“9+1”環境資源審判體系,用最嚴密的法治,全流域跨區劃守護母親河……

  從南京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到揚州南水北調東部源頭,從鎮江豚類保護區到常州綠色濱江岸線、南通江畔“城市客廳”……歷經五年蝶變,一段段生產岸線變身為生態岸線、景觀岸線,一座座公園、綠地代替碼頭、船廠、化工企業……800裡長江江蘇段,黃金水道再現“高顏值”。

  泰州泰興市濱江鎮新星村村民聶亞琴說:“親戚朋友們有時候也過來玩玩,都說住在江邊舒服,我們住在長江邊上幸福。”

  南通市民張女士說:“狼山變化特別大,生態修復之后面積是之前的好幾倍,帶孩子搭帳篷、晒太陽,戶外野營感覺也是一種很好的體驗。”

  蘇州張家港市永興村民朱正山說:“環境好,空氣好,有很多鳥、野鴨都飛過來了,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

  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省長江辦)副主任王顯東表示,老百姓的認可,既是對治理成效的肯定,又是提出更高的期盼。下一步,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要真抓實干,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利用。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楊爾希 馮水清 周雷 劉遷 蘇州中心站 南通台 揚州台 常州台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