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扎實開展民生實事 提升百姓幸福感

2020年11月16日15:57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

  ——這5年,徐州市扎實開展民生實事,提升百姓幸福感

  優化交通環境,市民出行更便捷。

  “菜籃子”更豐富。

  ◎文/徐報融媒記者 甘曉妹 吳雲 圖/徐報融媒記者 周杰

  老百姓的感受,是衡量民生的重要標尺。回眸“十三五”,徐州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群眾期盼解決的上學、就醫、住房、出行等問題得到有效破解,民生建設躍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群眾有了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我市民生改善的步伐堅定而有力。徐州這個“大家庭”的全家福裡,溢滿幸福的笑容。

  ▲施政所向

  構建幸福徐州“大家庭”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近年來,徐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連年高於GDP增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老百姓的自信心、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增強了,對黨委政府工作的滿意度提高了。

  《徐州市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實施方案》頒布,全面實施基本政策、待遇標准、基金管理、經辦管理、定點管理、信息系統“六統一”的職工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制度,實現住院待遇上不封頂﹔《關於加快推進我市老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16件規范性政策文件,基本構建養老服務業政策支持體系﹔首批組建徐州一中、徐州三中、礦大附中、三十六中、侯集中學等五大教育集團,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一個學生……

  “十三五”期間,一攬子利好文件、措施陸續出台。政策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順應群眾期待的務實作風,是各部門單位改善民生服務的堅定信心。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實實在在的財政投入,務求實效的考核指向,利民為本的統籌安排,是民生改革實踐的新氣象。

  我市著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一筆筆真金白銀按時撥付,讓一項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構筑起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

  近年來,市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連年增長。2019年,徐州民生“大禮包”不斷,其中,用於教育、科學技術、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衛生健康、交通運輸、住房保障等領域的支出分別同比增長5.0%、1.7%、64.0%、4.6%、37.1%和13.1%。

  免除、提高、新建、解決……徐州正不斷用一個個動詞來注解民生發展的新變化,給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也讓黨委、政府與百姓的心貼得更緊。

  ▲惠民富民

  共享城市改革發展成果

  就業穩定、養老金提高、醫療保險完善、新居林立、菜籃子豐盛、居民收入增加……讓城市改革發展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是市委市政府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一大著力點。

  今年7月,2020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文件出爐,這是我市第16次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退休、退職或領取定期生活費人員每人每月增加34元。

  73歲的市民劉洪民從企業退休已經十幾年了,養老金從最初的不到2000元漲到了如今的近4000元。上個月老人因腦出血住院,先在徐醫附院治療,后轉到中醫院康復,醫療費報銷了80%,治療效果也很滿意。他笑著說:“真是趕上了好政策、好時候!”

  和劉洪民老人一樣,徐州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風水電技術員郝大培也很欣慰。今年4月,他領到了“名校優生”各類補貼共4.88萬元。“我是沛縣人,2018年外地研究生畢業,受政策吸引,選擇回到家鄉就業。據我所知,這些優惠補貼我可以連續領取3年。”郝大培認為,自己的選擇顯然是明智的,家鄉“求賢若渴”,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更為寬廣的發展平台,並給予各種實實在在的惠利,徐州的城市吸引力越來越強。

  就業是民生之本。徐州市將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困難職工家庭成員作為重點服務對象,組織開展月嫂、育嬰師、電動車維修等多種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全市培訓近萬人次。今年1-9月,全市各部門組織開展各類職業技能提升培訓15.5萬人次。一邊幫助就業困難人員找崗位,一邊做大創業的“乘法”,我市上半年打造各類創業基地達到414家。

  教育和就業,關乎個人命運,寄托家庭希望。今年我市又有97個中小學、幼兒園建設項目列入全市為民辦實事工程,27個項目被列入市城建重點工程,秋季開學全部投入使用。推進“公民同招”,促進教育公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幫每個孩子謀個前程”,我市正在推動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轉變。

  ▲兜住底線

  解決基本迫切民生問題

  一個社會的溫度,取決於“底線”的刻度。

  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完善社保安全網的基礎上,我市正在全力補足民生“短板”,傾情傾力解決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城鄉居民生活顯著改善。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6%,62.78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

  深秋,銅山區房村鎮馬家村躍騰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富硒大米又上市了,給村民們帶來新的“硒”望。馬家村曾是徐州市級經濟薄弱村,去年剛剛摘掉了貧窮的帽子,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這一切主要得益於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幫扶單位的支持和“富硒”科技的引進。

  立冬已過,天氣越來越冷。家住新沂市瓦窯鎮的小兒麻痺症患者劉學啟不用像往年那樣擔心如何洗上熱水澡、吃上熱乎飯了。經過個性化無障礙家庭改造,他家的衛生間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無障礙扶手、防滑墊和淋浴椅。廚房則更換了更適合殘疾人使用的低灶台。“現在非常方便,以前一邊拄著拐杖一邊做飯,現在坐著輪椅也能下廚了。”劉學啟感激地說。

  據了解,繼去年完成4676戶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后,今年我市將在年底前完成6000戶殘疾人家庭的改造,實現“改造一戶,幸福一家”。

  “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標。住房是每個家庭最大的牽挂,也牽動著市委、市政府的目光。

  在漢景大道“壩山新苑”公租房小區內,來自安徽的鄧佳對現在的“共享”生活非常滿意。他們一家四口住進了拎包入住的70平方米獨立小公寓,月租金392元,享受民用水電價,閑暇時還能去公共圖書館讀書、去健身房鍛煉或參加小區社群活動。

  公租房是托底基本民生保障的房屋類型。今年以來我市已保障11批次共計763戶,讓他們通過公租房實現了住房夢。

  道行致遠,不忘初心。從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織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網”,到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場硬仗,再到補齊收入差距過大、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短板,徐州正在努力交出更有“溫度”、更有“厚度”的民生答卷,讓學有優教、病有良醫、住有宜居、老有頤養的夢想之光,照進千萬徐州百姓的現實生活。(甘曉妹 吳雲 周杰)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