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時跨越4500公裡 新疆伊犁汗都春參演百戲盛典

2020年11月21日18:59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汗都春《張良賣布》演出現場 姚磊供圖

坐了48小時的火車,跨越4500公裡,11月20日晚9時,來自新疆伊犁、全國唯一以錫伯族為主體的自治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汗都春表演團隊站上了全國性的戲曲舞台——戲曲百戲(昆山)盛典。

3個人的舞台上,隻有簡單的一桌兩椅,如何讓汗都春能感染觀眾,關鍵靠演員的演技。主演郭曉玲自10歲起,就跟著父親、姑姑拉樂器、唱汗都春。“演汗都春是要有天賦的,因為它不靠道具,主要靠演員一邊說一邊唱,還有動作來表演。”郭曉玲說。

和郭曉玲搭檔的演員青鬆,入行時間比郭曉玲要晚,“我是1993年才學的,我們平時都是農民,隻有演出的時候,才一起表演。”

256年前,來自東北的4000多名錫伯族官兵及家眷一路西遷,來到伊犁河南岸戍邊定居。兩個多世紀以來,他們克服文化差異,與當地其他兄弟民族和諧相處,共同抵御外侮、開發建設新疆,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汗都春,民間俗稱“秧嘎爾牡丹”。它源自陝西“曲子”、蘭州“鼓子”、青海“平弦”以及西北等地的小曲子,與錫伯族的音樂藝術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地方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錫伯族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獨特藝術表演形式,形成100多年來,汗都春成為錫伯族重要的地區文化娛樂活動之一。

“汗都春是一個小戲種,正是有百戲盛典,才給了我們在全國性舞台表演的機會。”察布查爾縣文旅局副局長史雲介紹,“這次我們一共來了15個人,年齡最大的樂器綽倫表演者安彭德已經76歲了,不能坐飛機,所以劇團坐了48個小時的火車才來到這裡。”

郭曉玲這次表演的汗都春《張良賣布》,是根據鄉土真人真事改編的唱詞,通過傳唱,勸化鄉人不要賭博,安心務農,正經度日。

昆山當代昆劇院的劇場內,盡管語言不通,但這些演了幾十年的演員,通過靈動的表演,婉轉的唱腔,還是贏得了觀眾的喝彩。離家20多年的伊犁人賀瑋專門帶了家人,從上海來到昆山看戲,“我們十幾年沒看戲了,現在能在昆山看到家鄉戲,很親切。

這次展演也讓郭曉玲格外高興,“和父輩比起來,現在演出明顯少了,很多演員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也少。所以,能來昆山表演,我們很珍惜這次機會。”

伊犁作為江蘇對口支援的地區,江蘇援疆干部、伊犁州文旅局副局長韓英表示,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文化潤疆”的要求,而把汗都春送到江蘇展演,客觀上也是為新疆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做貢獻。

汗都春是2020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上最后一個展演的劇種,這場表演的結束,也意味著全國所有348個劇種完成了集中展演。國家一級編劇、湖北省藝術研究院原院長胡應明說,“348個劇種在昆山展演,從目前來看,展示意義、提供的樣本意義大於實際演出的意義,它產生的社會效益需要一定的時間段才能釋放,而這需要主辦方持續關注努力,做好跟進工作。”(安然)

(責編:耿志超、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