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強制垃圾分類 城市治理能力面臨考驗

李子佩 朱殿平

2020年11月23日12:54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今年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實施,南京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20多天過去了,這項工作推進情況如何?記者走訪多個小區發現,各居民小區推進狀況不一,其中部分小區在亭房選址建設上還引發了不小的矛盾,目前正是垃圾分類實現善治前的陣痛期。

鏡頭一:垃圾亭房建設成了一時“攔路虎”

丹桂居小區休閑廣場旁擺上了不少垃圾桶 記者朱殿平攝

在建鄴區興隆街道丹桂居小區,垃圾房建設問題困擾著居民、社區、街道各方。月初,南京開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沒幾天,居民們發現在小區北院的休閑廣場上,有一片綠地被鏟,鋪上了瓷磚,隨之多了一排黑色的垃圾桶。

消息在小區炸了鍋。“垃圾站怎麼能建在居民休閑廣場上?”“為什麼不征求居民意見直接就開工了?”“小區西門口就是垃圾中轉站,為什麼不把分類投放點直接設在那裡?”……各種質疑紛至沓來。

18日下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新砌的瓷磚地上,擺放了8個黑色垃圾桶,桶壁貼上了“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的標識。除了“有害垃圾”桶標識為紅色外,其余幾個垃圾桶上的標識沒有顏色區別,現場也沒有找到廚余垃圾的垃圾桶。一位居民說:“都是黑色垃圾桶,平時也沒注意看,就一股腦扔唄。”

有居民告訴記者,實行撤桶並點后,有居民還是將垃圾丟在原來放垃圾桶的地上,也有居民並未分類而是直接投放。在他們看來,社區、物業各方並沒有做好充分准備就匆忙上馬,導致垃圾分類工作陷入僵局。“我們多次打了‘12345’熱線投訴,社區答復是之前有過公示,但我們壓根兒沒看到公示在哪。現場也沒人管,好好的廣場成了垃圾場!”居民王先生表示。

興隆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高建明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說,丹桂居小區建於2000年,當時沒有配套建設地下停車場,因此垃圾亭房建設隻能在地面選址,這也導致了“鄰避效應”凸顯,居民都不願意亭房建在自家樓下。目前居民意見較大的這處垃圾亭房選址由街道、社區、物業公司共同確定,主要基於便於投放、垃圾清運以及對居民影響較小等三點考慮。

高建民坦言,垃圾亭房建設選址是垃圾分類工作推進中的一大難題,居民意見征集工作尤為重要。“我們也有小區亭房已經建起來,垃圾分類穩步推進,在前期社區、街道都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召開民主議事會。”對丹桂居小區亭房建設的矛盾,下一步,他們將指導社區重新召開民主議事會等,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對垃圾亭房選址問題進行重新考慮。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像丹桂居小區這樣因垃圾亭房建設引發矛盾的並不少見。特別是在部分老小區,因為受到條件限制,亭房的選址問題尤為突出。根據南京市城管部門統計,截至11月20日,全市共有2006個小區、4023個收集點建成,另有784個小區、1832個收集點在建。預計到2020年底,南京將有2790個小區完成垃圾分類收集點建設。其中,如何做好居民意見征集工作,有序推進收集點建設無疑成為考察基層治理能力的必答題。

鏡頭二:十多次協調會“選”出的環保屋

  

翠竹園小區內的垃圾亭房 李子佩攝

今年3月,雨花台區雨花街道翠竹園社區主任萬琪斌就收到消息:翠竹園小區被南京市確定為首批64個垃圾分類撤桶並點先行先試小區之一。當時,《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剛剛通過首次審議,作為第一批“摸著石頭過河”的小區,翠竹園幾乎沒有“作業”可抄。

為此,翠竹園社區專門成立了垃圾分類專項辦公室,11位社區工作人員全員上崗,參與垃圾分類工作。萬琪斌回憶,從3月到6月,社區與物業、業委會、第三方專業垃圾處理公司開了13次協調會。

翠竹園小區共有50棟樓、2777戶,146個單元,292個垃圾桶,日產生活垃圾約10噸。根據500戶建設一個環保屋的要求,社區初步選擇5個點位作為環保屋建設地點。但建設位置剛剛公示,就遭到了周邊業主的強烈反對。

“居民普遍覺得環保屋在自己家門口夏天會有異味。”萬琪斌解釋道:“6、7月份正值夏天,大多數業主眼中環保屋和垃圾屋可以劃上等號,是那種臭不可聞,蒼蠅亂飛的地方。”為此,社區與物業多次上門或在業主群中做工作,但收效甚微。

無奈之下,社區最終決定隻在一個爭議較小的點位開建環保屋,24小時均可投放垃圾,讓居民們親身體驗新型環保屋的好處。同時,社區又設置了5處流動垃圾分類回收點,每天早晚選擇固定時間段回收垃圾。

方案確定好后,6月份開始,小區物業管家率先忙開了:挨家挨戶進行垃圾分類與投放點的宣傳。7月份,翠竹園的垃圾分類正式鋪開,一夜之間,所有單元樓下的垃圾桶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隻有特定時間會出現的流動垃圾車。

翠竹園小區內的流動垃圾收集車 李子佩攝

“剛開始的時候是不習慣的。”業主余女士坦言,起初自己出門的時間趕不上小區安排的投放時間,又找不到垃圾桶,便干脆把垃圾丟在原來有垃圾桶的地上。不止余女士,不少業主都選擇了原地扔垃圾,住戶較多的單元門口甚至出現了一座“垃圾山”。小區裡定期巡邏的保安成了臨時的兼職保潔員,有住戶扔一袋,他們就拾一袋,然后再幫住戶扔到24小時開放的環保屋裡去。

一來二去,小區裡的垃圾越來越少。原因在於,居民見物業人員幫自己扔垃圾,有些不好意思。漸漸地,如果沒趕上流動垃圾車,他們也願意散著步走一走,去小區中間的環保屋扔垃圾。

環保屋干淨明亮,有專人幫助分類和打掃。因為安裝了空調,冬暖夏涼,有不少居民還喜歡三三兩兩聚在這裡,琢磨用丟垃圾換來的積分可以兌換什麼。原本對環保屋抵觸的居民也開始打聽“之前說要建在咱們這兒的環保屋什麼時候動工”。

目前,翠竹園小區的垃圾分類方案已經平穩實施4個月,定點投放、分類投放垃圾正在成為小區裡的新風尚。萬琪斌告訴記者,目前社區正計劃把剩余4個環保屋建設起來,讓每個居民可以少走幾步就能丟垃圾。“年底我們還會召開業主大會,到時候4個環保屋的點位還會由業主再投票選取的。”他說。

鏡頭三:從抵制到逐漸接受需要磨合的過程

 

美林苑小區內張貼的垃圾分類信息 李子佩攝

這個月,家住玄武區美林苑小區的老任一度很糟心。原因無他,垃圾分類來得太匆忙,幾天的垃圾投放地點公示后,他的意見未被採納。原本窗外的樹木被移走,地上澆筑了水泥,密密麻麻擺了20多個垃圾桶。“原本買的是觀景房,這下變成觀垃圾房了!”他抱怨。

好在這樣的情況沒有持續太久,11月12日,當記者去美林苑實地採訪時,老任家窗前的垃圾桶已經變為環保屋。可他還是一肚子火:“就算變成環保屋,我的窗前還是垃圾房。冬天還好,夏天有異味怎麼辦?來來往往的居民丟垃圾,太吵怎麼辦?原本高價買的位置,因為環保屋靠太近,貶值了怎麼辦?”

“環保屋位置的選擇,是有據可依的,我們提交了初步方案,業委會同意后又提交街道,才確定了下來,整個章程我們都是嚴格按照市裡相關規定來實施的。”美林苑小區物業一位嚴姓負責人解釋,因為美林苑小區屬於自管物業,她自己也是美林苑小區的業主,十幾年的工作做下來,她幾乎認識小區裡的每一個居民。

“老任,我也理解你的想法。但是你想想,你家裡還有90歲的父母,萬一哪天你不在家,他們要丟垃圾,環保屋就在樓下是不是很方便呢?說實話,我還真希望這個環保屋能建在我家樓下呢!”嚴主任還邀請老任進入新建的環保屋內查看,裡面干淨整潔,有人維護打掃,老任的牢騷聲逐漸小了,同意觀察一段時間后再看。

記者採訪發現,目前還有些居民會拎著混裝的垃圾去丟,督導員翻看后勸導他們分類,居民們往往會因為需要再回家分類而不願意﹔分好類的居民來丟垃圾,又不理解需要把垃圾袋和廚余垃圾分開的做法。小區裡三天兩頭就會有人因為分類的問題爭吵。

為了疏解大家對垃圾分類的抵觸情緒,美林苑小區在每戶單位門前都張貼了告示。還邀請一些小區業主做志願者,利用晚上的時間挨家挨戶上門做垃圾分類宣傳工作。“所有的事情剛開始實行一定會遇到困難,就希望大家逐漸可以自覺的分類吧。”嚴主任表示。

記者從南京市城管局了解到,目前各區已配備垃圾分類指導員約1萬名,將進一步加強收集點桶邊指導,引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同時,針對居民們反映強烈的混收混裝問題,《條例》規定,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單位將已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混合運輸的,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處以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我們公開了各區垃圾分類工作辦公室的聯系方式,居民們發現混裝混運的,可以直接向城管部門投訴,一經查實我們肯定會嚴肅處理。”南京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