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禁捕退捕調研:魚米之鄉“禁”“退”有道

2020年11月24日07:35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魚米之鄉,“禁”“退”有道

“以前常年拉網,手都伸不直,指甲縫裡都是黑的,到了冬天還會開裂,摸起來跟枯樹枝一樣。”今年52歲的泰州漁民韓春華,退捕后手伸得直了、腰也不疼了,還在當地找了份工作,每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更好了。”

在全省,像韓春華這樣的退捕漁民共有38865名。截至10月11日,我省長江干流、保護區退捕工作已全部完成。十年禁漁,為子孫謀,如何既禁得住、退得出,又管得好、促轉型?魚米之鄉江蘇,爭分奪秒地“干”、快馬加鞭地“趕”、動真碰硬地“抓”,在實踐中探索出“禁”“退”之道、發展之方。

告別,退捕是對湖與水的反哺

“再見啦,太湖,下次再來,我要指著湖裡成群游動的魚兒跟孩子說,這裡面爸爸也出了一份力。”一艘載滿捕魚工具的漁船緩緩駛入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茭白港,靠岸后船主秦巧雲舉起自己的捕撈証合影記錄、准備交船。鏡頭裡,秦巧雲既有對太湖的不舍,亦有對未來的憧憬。

位於太湖東南岸的東山鎮,9月28日正式開始漁民退捕簽約工作,10月2日晚,1577名漁民全部簽約。看似隻用了5天時間,實際上早在今年7月,東山鎮就做了大量前期基礎性工作。副鎮長楊忠星介紹,東山鎮對漁船漁民信息進行採集和集中錄入,確保“一証一船一檔”,同時充分了解漁民的補償訴求。

“其實這兩年太湖的魚已經比以前少多了,上世紀90年代太湖特有的胭脂魚幾乎看不到了。”十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在船上“討生活”的秦巧雲,對太湖有著很深的感情,現在禁捕退捕能夠讓太湖生態環境變得更好,他“雙手贊成”。

為了“禁得住”,我省構建起現代化執法體系。“針對退捕后的保護區管理,我們構建了空天湖立體執法模式。”省高寶邵伯湖漁管辦漁政處沈鋼介紹,通過雷達+遠程監控、無人機、快艇巡航執法相結合,可以對保護區24小時監管,最大程度保護漁業資源。

上岸,退捕漁民有了新身份

在南京市高淳經濟開發區貫通電子公司裝配車間的操作台前,51歲的夏連青正熟練地按工序操作著,不一會就組裝好了一個工件。而在10多公裡外的高淳區淳溪鎮碧桂園小區,夏連青的丈夫魏紅頭正在小區裡打理著綠植。半年前他們還是一對在石臼湖裡打魚為生的漁民。

“我每天早八晚五,一個月有3000多元的工資。”魏紅頭說,這些年,石臼湖的漁業資源越來越枯竭,在湖裡打魚已經沒有什麼收入了,“上岸后才發現,隻要肯干,發展的空間更大。”

高淳區人社局就業促進科科長姜義鴻介紹,該區勞動年齡段有就業意願和就業能力的709名退捕漁民已經全部實現就業,就業途徑包括務工、創業、靈活就業、水產養殖特色產業、農業生產等,收入不低於當地平均工資,“我們把有就業創業需求的退捕漁民全部納入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提供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1次技能培訓‘131’服務。對符合參保條件者100%進行參保登記、100%落實參保繳費代扣代繳、100%落實社保待遇。”

昔日捕魚人,今變護漁員。11月10日21時,泰州高港區護漁員王福德和隊員們從基地出發,22時40分,江邊的一絲亮光引起他的注意,當沖鋒艇靠向岸邊時,他立馬卷起褲腳跳下水,查看岸邊情況。

“有人在禁釣區釣魚,釣上來一條七八兩左右的白絲!”王福德說,附近電廠的兩個出水口都在這兒,水是熱的,魚群喜歡聚集在這裡。

“他們對長江很熟悉,知道有人偷捕會選擇哪裡。”泰州市漁政監督支隊支隊長張榮根表示,泰州面向水上工作經驗豐富的退捕漁民,招募了50人組建護漁員協管隊伍,“漁政執法+護漁隊”大幅提升了長江漁政執法效果。

“水上作業是漁民就業的第一選擇,比如水草打撈、景區操船。”蘇州市吳中區人社局就業服務科俞剛說,“我們對退捕漁民開展招聘專場、創業培訓、技能培訓、政策解讀等46場專項活動,確保完成退捕漁民轉產轉業工作。”

在高郵,退捕漁民創業時可享受政府貼息,15萬元以下的貸款由人社部門全額貼息,可享受3次。“如果漁民征信沒有問題、在銀行也沒有其他經營貸款,我們還會讓銀行取消所有擔保手續,即辦即走。”高郵市人社局就業服務中心創業股股長張其成說。

轉型,漁業現代化探新路

禁捕退捕后,轉型升級成為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今年9月,省滆湖漁管辦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余年農林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滆湖生態漁業發展科技攻關合作備忘錄。

“禁捕退捕后,面對滆湖巨大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地理優勢,我們要讓這優質的自然資源在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興湖富民中發揮作用。”省滆湖漁管辦主任索維國說,滆湖為寫好禁捕退捕下半篇文章先行先試,探索湖泊生態漁業發展新路。

增殖漁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漁業行業本身所具有的高風險特點,也讓很多社會資本望而卻步,所以在前期探索對接過程中,滆湖漁管辦主動引進地方國有資本江蘇恆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動5萬畝滆湖(武進)鰱鳙淨水控藻增殖漁業試驗區建設。

“未來我們將以增殖漁業為主導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加強對休閑漁業的探索和規劃。”索維國說,通過打造漁業文旅品牌、創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建設美麗漁村等,來傳承和弘揚漁文化。發揮“互聯網+漁業”、體驗式漁業、休閑漁業等新興業態對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作用,不斷促進漁業經濟實現良性增長。

依托漁村豐厚的生態、文化資源,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的村民開拓出了一條漁旅並舉的鄉村振興之路。

“直播間裡的寶寶們,今天向你們推薦的是我們村裡的‘沿湖三寶’——芡實、蝦米、蝦粉……”鏡頭前37歲的黃成娟是沿湖村的“漁三代”,也是村裡直播帶貨的“領頭人”。

黃成娟告訴記者,靠直播帶貨、帶領游客體驗文創手作品等經營項目,在旺季時每個月能有七八千元收入,淡季時則做些甜品送往附近鄉鎮。

沿湖村黨總支書記劉德寶表示,為了幫助漁民上岸轉型,村裡邀請揚州市職業大學的老師們來手把手教學。在老師們帶領下,村裡涌現出像黃成娟這樣的一大批網紅,村民人均年收入5年間翻了3倍。如今的沿湖村立足漁村文化、漁村產業、漁村旅游、漁村電商、漁村文創等,傾心打造“最美漁村”。(洪 葉 吳 瓊)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