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一直以來都被稱為“農民的命根子”。當土地面臨著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帶來的“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種植效果參差不齊”、建設用地布局和結構不合理、村庄布局零散等問題時,做活土地文章、盤活空間,打通集約節約發展的“大動脈”就成為振興鄉村發展的重中之重。
自2008年起,鹽都區潘黃街道新民村開始探索“土地向合作社集中”為要義的全域土地流轉,通過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一解土地撂荒、鄉村生產力低下、村集體經濟增收難等多個問題,實現了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將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以全域土地流轉為抓手,新民村更是將生態效益有效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潘黃都市農業產業園
草莓催生土地之變
深秋時節,稻谷飄香,正值田裡農忙剛結束。
新民村7組的村民徐冬英和家人,今年沒有下過一次地,農閑時節卻更忙了。“家裡的田都流轉給村合作社了。”11月20日下午,在三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草莓大棚裡務工的徐冬英一臉滿足,“以前田裡種水稻和棉花,一年到頭忙個不停不說,種出的糧食也隻夠自家口糧,靠種田基本賺不到什麼錢。田流轉給村裡后,每年租金就有5000多元,比自己種地掙得多,合算得很!”
△高架草莓棚
在徐冬英看來,改變了全家生活方式的,正是村裡推行的全域土地流轉。“傳統農業種植經濟效益低,各家田地比較零散,基礎設施難以配套,這些都阻礙了規模化種植的方向。”2008年以前,新民村一直是以稻麥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村。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董兆付回憶,為了在這片土地上做好增收又增產的文章,當時他們幾個村干部請教村裡有種植經驗的老同志,還組織村民去外地參觀、學習成功經驗,最終決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
“帶著農民干,首先要做給農民看。”外地的成功經驗學回來了,但真正推行起來難度很大,多數村民不願意離開守了一輩子的土地,誰也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了打消村民顧慮,董兆付等村干部和幾個種植大戶,帶頭投資建設了120畝連片草莓大棚,並從浙江請來專家駐村指導。第二年,草莓豐產又豐收,10名帶頭人不僅賺回投資成本還略有盈余,村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
△董兆付在大棚內工作
要大規模建大棚種草莓,需要大片土地,土地成為村裡面對的首要問題。“剛開始我們擔心土地流轉后拿不到租金,但想到合作社是村裡開的,正規,咱信得過。”加上有董兆付向農戶承諾土地租金由他擔保,讓徐冬英這些農戶吃上了“定心丸”。此后,戶望戶、戶學戶、戶比戶,每年都有農戶主動將土地流轉給村裡。
2018年秋,新民村最后不到1000畝水稻田收割后,老百姓沒有再種植小麥,全部流轉到了村裡。至此,新民村實現耕地全域流轉。
“土地連成片,大型機械能用了,高效設施農業可以開展了。”董兆付指著不遠處連片的大棚算了一筆“土地賬”,“全域流轉后,土地化零為整,村裡根據規劃要求統一修路、修渠,土地總利用面積溢出15%,經濟效益比以前提高了20倍。”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村裡的水果種植品種也從以前的單一的草莓拓展到火龍果、獼猴桃、柚子等10多個品種,大棚也從以前的普通大棚更新換代成智能高架大棚,全域流轉讓新民村土地真正生了“金”。
科技推動產業之變
流轉了土地的徐冬英,“從田裡解放出來”﹔一直熱愛種大棚的李萬選,則一下“甩開了膀子”:將家裡的5畝地流轉給村合作社后,他又從村裡承包4畝土地,種上了草莓高架大棚。
走進李萬選家的草莓大棚,隻見地面開了條壟,搭起了金屬架子,草莓種在架子上,成熟后垂落下來。原來一個大棚隻能栽10行草莓,採用“高架”模式后能栽20行,畝均產量比傳統模式提高近一倍。同時,因為採用無土栽培技術,大大降低了對土壤的污染。
“大棚裡種植的香野、寧玉等早熟品種10月底就上市了,最好吃的紅顏也快挂果了。”11月24日午后,李萬選心裡挂念草莓的情況,吃過午飯就往自家大棚趕,仔細查看水處理系統的運行情況,觀察大棚內不同草莓種類的生長情況。除了種植一些傳統草莓品種,李萬選今年還新引進了白雪公主等進口品種。
兩年前,新民村在揚州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技術支持下,在高架沿線新建50個智能高架大棚,引進草莓高架栽培新技術。“高架草莓種植模式採用的是無土種植,靠基質、養料和水生長,而養料和水的比例已經在機器裡調好,並且設定好供給營養液的時間。種植戶隻要帶著苗來就行。”董兆付介紹道。
△游客採摘草莓
作為新民村第一批開始種植草莓大棚的農戶,十多年時間裡,李萬選經歷了從傳統大棚地栽草莓到高架大棚無土栽培草莓的變化。“無論口感、色澤還是產量,高架草莓都比地栽草莓勝出許多,每年來我們村採摘草莓的游客們很多,這種高架草莓不用再彎腰蹲著去摘草莓,很受游客歡迎。”
李萬選是種植草莓的“老把式”,他深深感受到了高效生態農業帶來的變化,“以前在大棚忙一天,腰酸背痛不說,身上腳上還沾的都是泥。現在高架大棚種植環境干淨得多,站著就把活兒給干了。”
△智能自動灌溉控制器
在高架大棚裡,處處可見科技化的“硬家伙”。在每欄草莓架旁有一排塑料水管,水管連接排水系統,調整好系統后,水就可以在固定的時間通過水孔,批量滴灌進土裡。“現在澆水施肥都不需要人工了,大棚裡活兒少了很多。以前這樣一個大棚得用好幾個工人,現在我一個人就能做完。”看著高架大棚裡一行行長勢良好的草莓苗,李萬選對著村裡引進的智能自動灌溉控制器豎起了大拇指。
△通過智能水管將水滴灌進土裡
全域流轉帶來鄉村之變
一著出新,滿盤皆活。
像徐冬英和李萬選一樣,種植大棚不僅是很多新民村村民的“飯碗”,更是農民從祖祖輩輩的種田養家中脫離出來、用勤勞和智慧改變人生的最佳途徑,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全域土地流轉帶來的巨大變化。
“老百姓都想過小康生活,但小農戶靠種地基本賺不了錢。”在董兆付看來,村干部是村民致富的主心骨,農村基層黨組織一直處在農村工作的第一線,帶領村民走向致富路是首要目標。
去年3月,新民村專門招引來三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公司佔地205畝,投資建設23棟大棚,為全村提供優質種苗,帶動村裡20多人就業。“家裡5畝地流轉后,每年有5000多元收入,比自己種地收入高。”土地流轉后,新民村三組低收入農戶陳翠珍在三創公司做工,一年還有2萬多元收入。
耕地全域流轉,產業轉型后,富起來的不僅是種植戶們,新民村還專門拿出兩棟大棚為低收入戶“兜底”。五組村民李金根患重病五六年,村裡推出“1+1”致富工程后,他與李萬選結對種大棚,每年收入近10萬元。
在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現代農業發展。近幾年,有7名年輕人成為興民草莓合作社黨支部的黨員,他們推動了電商營銷、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創新發展。
△高架大棚內的草莓
以前農業模式隻有稻麥兩季的新民村,依靠解放思想跳出了“老套路”,跑出了“加速度”。新民村在引導農民致富的同時,利用土地流轉形成的邊角地,因地制宜發展苗木經濟,每年苗木收入和綠化工程創收200萬元以上。
物質基礎的增強,改善了人居環境,也讓村民充分享受了發展的紅利。“村裡今年還專門成立科技服務中心,為我們提供高效農業展示、培訓、技術交流、檢測等一條龍服務。”李萬選非常滿足現在的生活狀態,現在村裡組組戶戶通路,家家門前亮燈﹔村320元的醫療保險,村民每人隻需支付50元﹔數字電視免費入戶到家免費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