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后人巡護長城42年 被譽“掃地僧”

2020年11月28日07:33  來源:揚子晚報
 
原標題:戚家軍后人 巡護長城42年,被譽“掃地僧”

42年來,秦皇島海港區城子峪村村民張鶴珊幾乎每天都要花上半天時間,巡護自家附近的那段長城,歲月如梭, 他從一個少年變成了一位老者,被網友譽為“掃地僧”。除了守護長城,他還收集長城的故事傳說,再與更多的人分享。如今,他出了書,還在抖音上擁有超過25萬的粉絲。張鶴珊還有一個自豪的身份——明代戚家軍的后人。這些年來,在巡護長城的同時,他也在長城上尋找與明代戚家軍相關的線索。

實習生 林芳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承源

視頻分享

在抖音裡講故事,“媳婦樓”傳說引關注

河北秦皇島的一場雪后,住在該市海港區駐操營鎮城子峪村的張鶴珊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走上踏雪巡護長城的路。張鶴珊的家就住在長城腳下200米遠的村子裡,這條巡護之路他從23歲起,已經走了42年,一路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他再熟悉不過了。

積雪讓長城上變得濕滑,走起來比平時更費力。很快,張鶴珊就有了發現——長城上的積雪中留下了一串野生動物經過的腳印。這段有趣的短視頻,最近被張鶴珊發在自己的抖音賬號裡,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興趣。因為巡護的是一段野長城,這些野生動物並不算稀客,張鶴珊說。

除此之外,張鶴珊的另一段關於長城的視頻也引來很多人的關注,他在視頻中向網友講述了在董家口長城上一座名稱特別的敵樓“媳婦樓”的故事。

民間傳說,明朝時一名守衛長城的士兵名叫吳三虎,他在一次戰爭中為國捐軀,在處理后事時,他的妻子不要發放的撫恤金,唯一的要求是替丈夫繼續守衛這裡。女子守城,這在當時是一件不現實的事,但他的妻子態度非常堅決,為了表示決心,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學蘭”,意思是學習花木蘭的精神。戚繼光一看這位女子如此愛國,親筆為她寫下了“忠義報國”四個大字,並在附近的董家口村和城子峪村為她招募了50名結過婚的女子,陪她一同守衛這座敵樓。因此,后來大家便把這座敵樓叫做“媳婦樓”。

如今,“媳婦樓”的東西樓門上能清楚地看見“忠義報國”四個字,相傳這是戚繼光調走后,王學蘭為了紀念他,特意從山腳下請來一位石匠刻上去的。

破解謎題

講述長城巧妙設計,還指出電視劇中的錯誤

張鶴珊還在視頻中解開了不少留在長城上的“謎題”。垛口的側面為什麼是斜的?他通過親身演示,向網友講解這一可以有效保護防守者的巧妙設計,同時指出一些電視劇鏡頭裡的錯誤。單是這一條視頻就獲得111萬網友點贊,1.8萬人留言討論。網友稱贊他是“長城界的掃地僧,研究長城研究得透透的!”

1978年開始,張鶴珊便自發巡護城子峪一帶的長城﹔1997年,他成為“中國長城學會”的首位農民會員﹔2003年起,他正式被當地政府聘用,成為一名長城保護員。這些年,張鶴珊都擔負著董家口至平頂峪約10公裡的長城巡護工作,直到去年,考慮到他年紀大了,當地將他負責的區間調整為董家口至城子峪之間大約6公裡的一段長城。

粗略估算,40多年來他在長城上行走的距離加在一起,可以繞地球三圈半。

十年尋碑

為証實敵樓“身份”,終於找到了一塊殘碑

在他的巡護線路上,有一座較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敵樓,村民根據其外形稱之為“六眼樓”。他聽村裡的老人說,這座敵樓當年被戚繼光親自命名為“斷虜台”,曾豎有一塊石碑記錄此事,但后來毀於戰亂。張鶴珊認為這是當年歷史的重要見証,考慮到石碑雖然被毀但總會留下痕跡,他決心一定要找到它。

“在山林的亂樹中尋找一塊石碑的遺跡不容易,一找就是近10年。”巧的是,后來的一場山洪沖走了附近地上的腐枝爛葉,一些碎裂的石塊露了出來。張鶴珊經過辨認,從一塊較大的殘骸上辨認出了“御倭”“太子少保”等文字,他決定將其送到博物館收藏。然而,將這一塊殘碑運下山並不容易,為此張鶴珊自己掏了幾百元請來幾個村民幫忙,這筆錢在上世紀90年代對於他而言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石碑記錄了這麼重要的歷史,我不能讓它再受毀壞。”

感到驕傲

自己是戚家軍后人,一直在收集長城的故事

張鶴珊有一個令自己感到驕傲的身份——明代戚家軍的后人。這些年來,在巡護長城的同時,他也在長城上尋找與之相關的線索。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明代戚繼光組建戚家軍,在東南沿海勇猛善戰、屢立戰功。實際上,1568年戚繼光任薊州總兵后,為全面重修這段長城,從浙江義烏等地調集精兵強將,並允許外地官兵的家屬隨軍守邊。張鶴珊告訴記者,城子峪周邊的幾個村子,除了后來遷入的,都是當年這些官兵及其家屬的后人。張鶴珊說,在一些村民的家譜中,能夠查詢到相關記載,還有人在義烏找到了當年同宗同源的后人。

對於這些村庄是“義烏兵”后人的說法,張鶴珊也一直在長城沿線尋找証據。花了幾年時間,他終於在一處山坳裡發現了一座墳,碑文中開頭便是“XXX,原籍浙江金華府義烏縣人氏”。他將這一發現告訴義烏地方志市志辦公室有關人員,若干年后,他作為“義烏兵”后人的代表,被邀請回到家鄉探親。

張鶴珊為什麼會知道這麼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傳說?他說,自己是從小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

在巡護長城的這些年裡,他也一直有意識地從其他村民那裡了解身邊這段長城的各種傳說。他將這些整理記錄下來。最終,張鶴珊從收集到的故事中精選出25篇,出版了《長城民間傳說》一書。為什麼會“自修”了一座敵樓?什麼原因使得城子峪一帶的清明節與其他地方不同?是誰派一群媳婦兒駐守一座敵樓?張鶴珊在書中作了繪聲繪色的講述。除了收集民間傳說,張鶴珊也一直在學習關於長城的歷史知識。在他的書桌上,放著二三十本有關長城的書籍,有的已經泛黃,上面滿是他的勾畫和筆記。

張鶴珊一直關注著長城的保護,並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眾所周知,秦皇島夏季是避暑勝地,而老張另辟蹊徑地將目標投向了當地的冬季旅游項目。他提交了一份從九門口至青鬆嶺的長城旅游開發方案,在《秦皇島日報》上刊發並獲了獎。他建議修建公路將長城沿線的景點串接起來,讓游客更方便地游覽長城,同時在沿線開設以長城為特色的農家樂,增加當地村民收入。近些年,他欣喜地發現,一些建議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