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數據賦能 治理更“智慧”

2020年11月30日08:0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數據賦能,棲霞治理更“智慧”

一個社區“一屏掌控”治理全局,一個雲社區匯聚22萬“話事人”,一張網讓每一個執法細節“纖毫畢露”……南京市棲霞區以改革之刃破除沉疴積弊,用科技賦能無限可能。一個個“不可思議”的場景背后,是一場治理手段智能化的“全面突圍”。

治理拼腦力

老小區“由亂而治”

“當年一年120多起案件,到現在一年沒有一起案件。原來我們兩眼‘一抹黑’,現在眼睛雪亮了。”站在社區綜合管理指揮中心的大屏前,監控探頭和鷹眼全域無死角,公共場所實時場景“在線”,邁皋橋街道興衛村社區黨委書記張楓說,由亂到治,這一“社區大腦”發揮了關鍵作用。屏幕上18個色塊代表轄區的18個網格,“當班”的網格員人手一台北斗對講機,發現情況實時呼叫處置,每天網格員巡邏的軌跡一覽無余。

興衛村社區有3.8平方公裡,3.22萬人口,不僅老舊小區多、流動人口多,轄區內還有一座興衛大山、一段2公裡的高鐵線路,管理起來千頭萬緒。“以前光靠增加人手盯著,各種隊伍一年人員支出兩三百萬元,壓力很大。”張楓說,如今上了信息化的手段,人員減少了,老百姓的滿意率提升。原來盜竊案件頻發,老百姓怨氣大不交物業費,社區的物業公司一年要“虧空”五六百萬元,如今物業費收繳率90%以上,實現了收支平衡。

從“拼腳力”到“拼腦力”,“社區大腦”正為一線“鐵腳板”減負。傳統的紙面台賬大為縮減:點開“街面秩序”一欄,社區內門面房經營戶全部登記在冊。點開一家商鋪,營業執照、門頭照片、從業人員健康証、門前三包承諾書、安全生產責任書逐一呈現﹔入戶踏訪更加精准有效:隨即點擊一個樓棟,有藍色標記的是出租戶,上面如有黃色三角標識,這是系統提示這家租約即將到期。

“客戶的黏性很關鍵!功能要貼近居民生活,讓大家喜歡用。”張楓說,他們正在打造社區大腦2.0版本,從社區管理到治理,為老百姓提供服務是關鍵。他們正試點孤寡老人一鍵呼叫功能。居家老人摁鈕求助,消息就近發至小區門崗保安,同步推送至指揮中心和網格員手機。這一新功能剛試點,就引來不少居民申請加裝。

“疫情期間,我們提前通過系統預排查,梳理出湖北關聯信息1000余條。”堯化街道改革辦主任汪玉婷說,堯化街道早在2013年就率先成立網格化信息指揮中心,去年升級為全域智能指揮中心,在年初的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一街道級的“智慧大腦”搭建起“1+3+N”的開放式架構。一個大數庫中心,配套分析展示、城市治理和應急指揮3個平台,將12345、數字城管、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N個業務系統與之實現一鍵互通、一站管理。七年來,中心共派發流轉各類工單超過142萬件,處置率始終保持在100%。

社區在雲端

喚醒“沉默的大多數”

“社區喊不動人,來的都是老面孔。”社工們日常抱怨的背后,是社區治理中青年“弱參與”的普遍現象。棲霞首創的“掌上雲社區”——因其喚醒“沉默的大多數”、激活社區中堅力量,屢獲“高分”點贊。這一改革項目先后榮獲首屆“長三角城市治理最佳實踐案例”(2018)、首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優勝獎(2019)。今年則是被寫入了大學教材,入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優秀教學案例”。

看似簡單的“指尖劃動”“加群議事”,此前各地都有零星試點。唯有2016年在棲霞一推出就全面覆蓋,其背后是改革者敢為人先的膽識和擔當。迄今已四年,如何讓群“越聊越火”“越用越好”則考驗著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棲霞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棲霞已實現全區126個社區“掌上雲社區”全覆蓋,建立微信群1160個,入群人數達22萬人,佔戶籍人口比例超過40%,平均每1戶家庭就有1名家庭成員入群。

掌上雲社區受理線上群眾訴求12萬余起。海量信息有條不紊流轉的背后,有一位名叫“小棲”的社工24小時不眠不休 “接單”。2017年,棲霞區自主開發“小棲”智能全科社工機器人,植入微信群,實現了居民訴求工單流轉、不見面審批、協商議事、多群管理和大數據分析等多功能應用。

在陪居民“聊天”、幫居民“跑腿”的同時,“小棲”還承擔著“民情分析員”的角色。每月平均35萬條的有效交流信息,經過“小棲”自動抓取、形成社情民意“數據庫”。幾十萬群友的“日常聊天”涓流匯海、披沙揀金,最終生成每月一份的大數據民情報告,送至區領導的案頭,成為治理決策的重要參考。

如何把線上眾人“話事”的熱涌流量,及時導流到社區治理實景中去?2018年,掌上雲社區3.0版本上線,提出了“一體兩翼戰略”,在 “掌上雲社區”平台上,推進 “社區營造”和“社區協商”兩大工程。和“小棲”並肩工作的社工中走出了一批“掌紅”,在熱心網友中團結了一批“社區合伙人”。燕子磯街道燕華花園是一個拆遷安置小區,毀綠種菜、雜物佔道等現象久治不絕,眾多居民在“掌上雲社區”微信群先吐槽再議事,最終在小區清理出15塊空地,打造“微花園”一起做“園丁”。如今,這樣的“社區微幸福”項目,棲霞區已經打造了100余個,實現了所有社區全覆蓋。

線上不斷升級優化,線下持續合力深耕,在棲霞社區的“智治+自治”模式已實現常態化運轉。“‘掌上雲社區’運行四年來最大的成效是佔領了基層陣地,要切實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還需繼續做強服務功能。”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閔學勤教授認為,“掌上雲社區”從在線治理、大數據治理向智慧治理過渡,還需以技術集成支撐更多應用,實現 “靈活好玩、有用有趣”的場景,成為棲霞居民最信賴的身邊平台。

數據多跑路

高效能治理“一張網”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以“不見面審批”“全科政務”為代表,棲霞區在“互聯網+政務”領域砥礪創新,一系列的先行先試讓百姓收獲了改革紅利。2017年起,棲霞區先后開發運營“小棲e站通”“小棲e檔通”查檔終端,棲霞群眾在全國各地均可無障礙地在線查閱、利用檔案,真正實現了“一地認証、一次認証、一網通辦”,徹底解決群眾查檔“最后一公裡”難題。2019年6 月,全省第一張跨省查檔証明在堯化街道金堯花園社區線上成功辦理,更開創了“長三角”地區檔案跨省域、直通村社區查閱的先河。

更多的“棲霞試點”經過總結提升,成為“南京做法”乃至“江蘇經驗”。早在2017年,棲霞區就打造了南京首家“智慧工地”,實現在線視頻實時監控上傳、車輛違規不沖洗抓拍報警、降塵量超標霧炮噴淋設備聯動。這一智慧工地系統將環保、住建、城管部門日常工作深入融合,實現“三位一體”。平台與環保執法人員的手機、電腦終端連通,讓工地揚塵情況盡在掌握。去年,南京實現了在建工地的“智慧工地”全覆蓋。

推進基層治理創新,在單兵突進、多點開花的一線突圍基礎上,統籌全局、融通各方的頂層設計更是迫在眉睫。大數據融通匯聚,棲霞正織密高效能治理“一張網”。

在棲霞區政務大廳二樓,棲霞綜合指揮中心的大屏正實時監控著全區每一個執法事項的最新動態。近日,南京首個“互聯網+監管”試點系統在棲霞區上線運行。該系統涵蓋全區20多個部門、9個街道,終端鏈接全區855個執法隊員,覆蓋全區60130個企業法人、9503個個體工商戶、48個社會團體等監管對象。棲霞區行政審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裡實現了監管數據歸集共享、監管過程全記錄、監管數據分析、聯動監管、風險預警等“全域執法一張網”。

在南京市公安局棲霞分局,棲霞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平台正在進行新一輪優化調試。“以大數據資源為基礎,我們正從‘汗水警務’向‘智慧警務’轉型。”棲霞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棲霞公安聯合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南京審計學院等高校,搭建了“傳銷涉案人員查控模型”,對涉傳銷人員資金往來數據進行精准分析,做到早打、深打、精打。近三年來,共搗毀傳銷窩點3700余處,抓獲傳銷人員9400余名。全區涉傳警情在全市佔比由15%下降至2%。2019年初,轄區所有非法傳銷均被清零,從非法傳銷重災區變身“無傳銷區”。該局打造“實有人口動態管控系統”,挖掘運用社會活動大數據,做到了實有人口信息變動的數據分析與精准推送,讓數據多跑路,一改基層民警 “掃樓”模式,獲公安部基層技術革新一等獎,獲邀向全國公安機關介紹經驗。棲霞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合全區“大數據”,加載“棲霞特色”,區級平台將匯聚全區社會治理多種數據和信息,實現“用數據研判、憑數據決策”。

“科技支撐”是社會治理體系核心要素,治理智能化是基層治理重要一環。南京市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指出,棲霞區在基層改革工作中始終貫徹開放性思維,不斷嘗試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運用科技賦能,不斷完善智能化、一體化治理手段方式,讓基層治理更智慧、更高效。(仇惠棟)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