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南京鼓樓,看“美麗古都”新注腳

2020年11月30日08:2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來鼓樓,看“美麗古都”新注腳

俯瞰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

11月29日,南京天空放晴,位於紫峰大廈背后的雲載巷裡一片忙碌場景。巷中,幾名工人站在腳手架上,正給一家飯館和打印店更換店招,巷尾,另外幾名工人忙著給路口的花壇修砌石板磚。作為鼓樓區重點打造的精品街巷之一,200米長的雲載巷今年將迎來改頭換面。未來,小巷的牆上將印刻著文化浮雕,大小店招整潔一新,小型綠地、盆景點綴在路邊,走幾步就能找到木質長椅……

一條路、一面牆、一處綠地、一個街區,近年來,像雲載巷這樣的“變形記”,正在鼓樓區的大街小巷發生。所有的變化,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關鍵詞:全域美麗。這是“省會客廳”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更高追求,也是“首善之區”不斷審視自身的積極求索。

當新時代的城市氣質正被重新定義,當“美麗古都”成為南京更高的發展願景,當千百萬南京人對於美好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向往,身為中心城區的鼓樓,要給歷史、給未來留下怎樣的一方土地?

活化歷史,古都故事有新說

11月27日下午,天空中飄著細雨,鄰近江蘇路轉盤廣場的頤和路上,中國藥科大學學生小沈從江寧專程過來,背著相機游走。來南京讀書后,她對這片街區上的近現代建筑情有獨鐘,幾乎拍過每個季節、每個時辰下的頤和路風景。唯一遺憾的是,好多建筑經常大門緊閉,不能進去一探究竟。

就在今年,南京市發布《南京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復興計劃》,提出要在原計劃開放79處院落的基礎上,新增開放院落38處。不久的將來,緊閉的大門將一扇扇打開,小沈能如願走進去,近距離感受歷史帶給城市的魅力。

“別的故都,把歷史濃縮到宮殿﹔而南京,把歷史溶解於自然……既不鋪張也不擁擠,大大方方地敞開一派山水,讓人去讀解中國歷史的大課題。”這是余秋雨筆下的南京城的魅力。走在中心城區鼓樓,這種感覺更加強烈:鼓樓公園與紫峰大廈隔街而望,某個文保單位可能就隱藏在市井巷陌,近百年的近現代建筑群中能自然衍生出商業、教育等現代生活的“枝蔓”。置身“美麗古都”的城市新畫卷,擔負起“示范區”重任的鼓樓,正探索新的歷史講述方式。

近38公頃的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裡,有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市級文保單位和11處區級文保單位,核心地帶公館區更是集聚了200多座獨棟花園式的小公館,被譽為“近現代建筑博物館”。如何活化利用好這些歷史建筑,講好“頤和故事”?

鼓樓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頤和路近現代公館過去就是作為“第一住宅區”建設使用,未來仍將以居住功能為主,突出南京氣質和特色,但同時會遴選、開放一批院落,設計慢行線路,導入公共配套,甚至打造藝術創意空間。

頤和路、寧海路、西康路等6條歷史街巷,將增補功能性、文化主題性街道家具、鋪裝,實行步行優先。赤壁路、珞珈路、琅琊路等8條街巷,則將在維持歷史原真性的同時,改善通行能力,設置分時停車位。整個街區將重點發展藝術創意、國際交流、文化博覽、商業配套等產業形態。

以頤和路街區復興為龍頭,今年鼓樓還統籌推進了中冶和記洋行等建筑修繕工程,以及下關航運集聚區、石頭城遺址公園、南京黨史館、靜海寺紀念館等場景的歷史展陳工作,認真講好美麗古都的“鼓樓故事”。

城市更新,出門遇見“小確幸”

11月25日下午3點44分,河海大學幼兒園門口站著不少等孩子的家長。63歲的張奶奶剛接到自己的孫女,正沿著仙霞路往家走去。提到家門口的這條路,她感慨變化很大:“以前灰頭土臉,改造完之后干淨漂亮多了,每天走到這裡心情也舒暢了!”站在仙霞路上一眼望去,新鋪的柏油馬路平坦整潔,灰黃雙色地磚錯落有致,沿街立面修葺一新,浮雕意趣盎然。

2019年起,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重點支持各板塊辦好“一件大事”。鼓樓區的“一件大事”,就是做好中心片區創新發展和環境品質提升工程。中心片區北起新模范馬路、南延廣州路、西起外秦淮河、東至中央路和中山北路,共計7.3平方公裡。鼓樓區委、區政府多次專題調度並強調,這是城市有機更新的城建工程、創新資源利用的創新工程﹔是中心城區資源綜合利用和提升品質的惠民工程﹔更是保護老城和傳承文脈的文化工程。

南京主城“大動脈”北京西路上,延伸出無數條“毛細血管”式的背街小巷,仙霞路是其中一條。雖然隻有不到500米,卻沿街分布了幼兒園、居民小區、省級機關單位,既是中心城區的“窗口”,又是省會功能的重要承載地。今年7月底,鼓樓區啟動施工改造,歷時三個月,原先遍布青苔、路磚鬆動、路面坑窪的人行道被重新修整,鋪了地磚,下雨時不再到處積水,雨水順著緩坡一路流到下水道口。帶有“金絲邊”的特色阻車石排列開來,美觀實用。沿街居民樓立面粉刷一新,特色圍牆的風格也與之協調,繡花式樣的樹池別具一格,連健身場地都換成了黃藍相間的塑膠材料。

由於地處中心城區,鼓樓的背街小巷往往承載著商業、居住、交通、公共服務等多重功能,事關眾多人口,路小事不小。2017年起,鼓樓區共計投入超億元資金,重點整治全區范圍內的312條背街小巷和市政道路,仙霞路、寧夏路、馬鞍山路等一批新晉“網紅路”不斷涌現。

以“條”帶“面”,以“條”串“點”,鼓樓區統籌推進沿街立面、老舊小區、游園綠地的改造建設。上海路等4條主干道沿街立面整治正火熱施工,不少市民期待圍擋撤下瞬間。南秀區7號等老舊小區華麗蝶變,煥然一新。“袁枚公園”小型城市客廳的輪廓已躍然紙上,一批“口袋公園”式的游園綠地如雨后春筍,涌現在街角巷陌。

打造“海綿”,中心老城會“呼吸”

最近半個月南京多雨,漫步在小桃園護城河畔,空氣中漫溢著芳草香氣,長長的步道連續被雨水沖刷,卻不見積水,市民可以在此暢快漫步。

雨天不積水,小桃園裡另有門道:紅色步道採用透水混凝土材料,便於雨水迅速滲入地表,不在地面沉積﹔下沉式綠地則利用高差,收集周邊雨水,綠地自身下滲一部分的同時,設置在其邊緣的排水設施還能匯集一部分,並集中排入護城河。在新一代城市規劃建設和雨洪管理概念中,這種思路被稱為“海綿城市”,指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自如地吸水、蓄水、滲水、淨水,形成良好的水生態。

記者在小桃園採訪時發現,一些市民雖然不知道何為“海綿城市”,但多少能感覺到其帶來的改變。“下雨時地面濕漉漉的,但沒有積水,踩在步道上也不會濺水,走起來還感覺軟軟的。”家住金城花園的65歲孫師傅在家裡憋了好幾天,趁著雨停,他趕緊出來透透氣。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今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要求。目前鼓樓區的這一數據為20.29%。作為南京老牌建成區,鼓樓不能像江北新區、生態科技島白紙作畫,要完成這一數據並非易事。

為此,鼓樓區專門設立了海綿辦,先后擬定了《鼓樓區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實施細則》及《鼓樓區設計審查質監驗收移交工作管理規定》,強化源頭設計、過程管控、效果監控。

在下關街道新民路,道路兩邊的裸土變成游園綠地,成為散落在城市角落裡的小小“海綿”﹔在幕府西路,碎石、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磚的三層設計,讓道路得以在雨天暢快“呼吸”﹔在金川河沿岸,成片的綠地、旱溪等隨處可見……除了對既有建成區加以改造,為數不多的新建設施也都提前謀劃:今年將落成的鼓樓創新廣場,共計3330平方米的斜坡屋頂綠地用來收集雨水后,統一過濾消殺處理后用來澆灌花草、沖洗地面。從被人詬病的“鍋底塘”,邁向“有彈性”的“海綿城市”,中心城區的城市架構正從根本上刷新。

聚焦省會功能核心區的特殊使命,鼓樓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以省委對建設美麗江蘇、市委對建設美麗古都的新要求為遵循,進一步建設好省會客廳,打造美麗古都標志區,讓人們在吟誦歷代贊美鼓樓詩句時,既有對歷史的懷想,更有對現實的贊嘆。 本報記者 董 翔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