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驕人的成績單,刷新了“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全新紀錄,也印証了“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追求的十足成色——
在近日舉行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評選表彰中,鹽城、淮安、連雲港和邳州、啟東、海安、昆山、句容、太倉、如東、靖江、高郵等12個城市光榮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16個城市復查確認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其中南京、宿遷、徐州、泰州、常州、江陰、張家港、常熟等8個城市受通報表揚。
目前,全省共有28個全國文明城市,佔全省城市總數52.83%,全國文明城市總數和佔比均居各省(區)第一,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一半以上城市創成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
那麼,這個全國規模最大的“文明城市群”是如何煉成的?
人,是城市裡最美的風景
主流價值引領,弘揚時代新風。全省圍繞構筑道德風尚建設高地,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下功夫,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人,是流動在城市裡最美的風景。
錢七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60年如一日戰斗在祖國的大山深處、戈壁荒漠、邊防海島等工程一線,為鑄就地下鋼鐵長城默默奉獻﹔
邱海波,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疫情最緊急時逆行武漢,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參加一線救治,今年有210天輾轉於武漢、黑龍江、吉林、烏魯木齊、喀什的疫情前沿﹔
唐真亞,淮安市洪澤區老子山郵政支局投遞員,20多年30萬公裡、135萬次投遞零失誤,他負責的洪澤湖水上郵路被列為中國7大特色郵路之一。
一批批全國道德模范、時代楷模、抗疫英雄彰顯江蘇的文明高度,也感召著更多的身邊好人、志願者,形成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每個星期,67歲的余金發都會抽出半天時間,左手拎桶,右手拿長夾子,在長江岸邊撿拾垃圾、勸阻釣魚人。“我家三代在長江上捕魚,去年10月退捕上岸前,我家有6條漁船。”他告訴記者,因為長江禁漁10年,所有漁民上了岸。余金發成為一名志願者,他所在的“長江守望者聯盟”共有600多人,在19.08公裡的濱江岸線守護著一江碧水。
疫情之下,“天使白”“橄欖綠”“公安藍”“志願紅”都是“戰袍”,“黃馬甲”“環衛裝”“快遞服”“安全帽”下都是“戰士”,堅守崗位的每一個江蘇人都是英雄、都值得點贊﹔南通博物苑“知南通·愛家鄉”公益巡講深入學校、社區、農村傳播南通地方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10年服務5萬人﹔在鹽城,陸仁平家庭無償獻血164次,以一腔熱血守護生命之花﹔在宿遷,退休共產黨員王愛東帶領黃河志願救援隊參與緊急救援345起,成功救起123條鮮活生命,被當地親切稱為古黃河畔的“生命守護者”……
遍布江蘇大地的善舉義行,讓一座座城市更有質感和溫度。
城,繪就民生幸福篇章
11月30日,我省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表彰會議在南京舉行。
南京市代表在交流發言時列出暖心的民生實事:每年城建投入800億元,新建城市軌道交通120公裡,改造易淹易澇片區100多處,3年完成1400條背街小巷改造,提檔升級300余個農貿市場,PM2.5平均濃度全省最低,生態質量和宜居指數位列長三角前列……
一切,都是為了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美麗古都”!
強化為民理念、緊緊依靠人民、突出利民惠民,文明創建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既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搭建群眾參與平台,又要圍繞與百姓生活最密切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下功夫。
“有肉有菜也有湯,熱氣騰騰讓老人們吃得放心、開心。”連雲港市海州區新海街道星化社區黨委書記朱海紅,這樣形容海州區中央廚房的養老助餐服務。星化社區6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30%,大部分子女不在身邊。海州區中央廚房可容納300人就餐,同時滿足每次6000人的用餐需求,通過“社區配餐”打通養老助餐服務“最后一公裡”,破題老舊小區民生困局。
以人民為中心,各地亮出自己的創新做法。宜興4000多名在職共產黨員下沉到所住社區,組成“在職黨員突擊隊”發揮各自崗位職能開展精准服務,拉近黨群關系,樹立起黨委、政府形象﹔啟東在城區90多個路段區域實行政府部門與街道社區“六方共管”機制,在城鄉社區創建1690個交流微信群,及時解決和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訴求及時解決率達96%以上﹔宿遷推進文明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有機融合,聚焦實現“一屏觀全城、一網管全城、一端惠全城”,加快“綜治、城管、應急”三網融合,著力打造文明城市智慧大腦……
堅守為民初心,擦亮幸福底色,文明創建為群眾帶來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化,涵養一地文明風尚
“最后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拿去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今年6月28日,文華大獎劇目、大型梆子戲《母親》作為藝術黨課周的重點劇目,在徐州音樂廳上演。該劇以淮海戰役為背景,通過一個母親與3個兒子的故事,揭示“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這一深邃內涵。
激活文化中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才能強化主流價值引領,凝聚人們的精神力量,構筑共同的精神家園。在文明城市創建中,我省把廣大干部凝聚在新時代偉大思想的旗幟下,持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
固本培元,全省各地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深化雨花英烈精神、周恩來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宣傳闡釋和教育實踐。鹽城把弘揚傳承鐵軍精神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繪制《鹽城紅色地圖》,投資1.5億元提升新四軍紀念館展陳,3年修繕128座烈士陵園和紀念設施,開展宣講、培訓、研討等活動,用鐵軍精神砥礪擔當作為,凝聚奮進力量。
文化涵養,我省持續推進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長江文化挖掘研究、非遺傳承發展,打造紫金系列文化品牌、揚子江系列文學品牌,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用優秀文化溫潤心靈、引領風尚。
揚州是運河原點城市,也是長江與大運河交匯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起點。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之后,揚州扛起使命擔當,加快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爭當生態環境修復保護的示范、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示范、文旅融合發展利用的示范,一方面推進古老運河“重生”,一方面科學打造和利用好“新運河”,在新時代賦予運河新的生命力,運河文化正成為一個城市的閃亮標識和發展動力,把一座文明城市推向更高點。
清零成績和榮譽,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在表彰先進的同時,我省提出,在蘇州、常州、南通基礎上,再創成一批設區市全域全國文明城市群,將縣級全國文明城市佔比從現在的40%提升到60%以上,通過擴容提質,確保全省文明城市創建水平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本報記者 王宏偉